10月26日清晨7點,桂平西山腳下,超萬名跑者在晨曦中出發。這場半程馬拉松,是桂平“十四五”期間文體旅融合戰略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節奏的生動隱喻。
賽事數據顯示:10167人成功報名,其中5028人來自全國28個省份,幾乎占據半壁江山;賽事期間酒店入住8998人次,同比增長28.82%;沿線餐飲銷售額普遍增長80%以上,個別餐企甚至實現200%-300%的爆發式增長。
桂平半程馬拉松現場。桂平融媒體中心供圖
【資料圖】
一場馬拉松,檢驗五年“配速”
“十四五”期間,桂平像一位沉穩的馬拉松跑者,以“定力”選擇自己的賽道。
“村BA”球賽現場。桂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五年前,桂平的文旅產業還停留在“景點觀光”的單一模式。如今,通過持續舉辦“戲曲進鄉村”惠民演出、廣場健身舞大賽、“稻香杯”超級足球聯賽、“村BA”球王爭霸賽、龍舟賽等品牌活動,這座城市已經構建起“全年有活動、全域有場景”的文體旅生態。
本次半馬賽后特色補給中,1000斤谷山粉、12000個豆腐釀和菜釀等本地美食,成為最直接的“城市名片”。數據顯示,西山景區在賽事期間的二消收入同比增長107.6%,文創產品、特色餐飲等衍生消費正成為新增長點。
“這五年,我們不再簡單追求游客數量,而是注重體驗深度。”桂平市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
耐力:從“一場賽”到“一種生活”
一場半馬的背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長期淬煉。
公安警力1500余人、853名志愿者、141名醫護人員、45臺AED——這些數字構成的安全網絡,是桂平公共服務體系的縮影。而48趟免費接駁車服務約2300名選手,則體現了城市交通組織的精細化。
戲曲進鄉村。桂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十四五”期間,桂平的公共文化空間持續擴容。西山泉旅游度假區、桂澳風情街等新型空間相繼落地,建成圖書館文化館26個分館、潯州閱讀文化中心、魏乃文故居、羅爾綱史學陳列館、西江故里文化科技創意園等文化場館,讓市民的公共文化體驗變得觸手可及、豐富多彩。與此同時,金田起義博物館通過沉浸式演藝活化歷史,桂平文創市集將西山茶、扎染等傳統元素與國潮設計結合,推動文化從“被看見”到“被帶走”。
網絡傳播成為重要助推器。本次賽事期間,桂平市融媒體中心系列賬號發布內容總閱讀量達640萬,圖文直播閱讀量更突破1223萬。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讓桂平的山水人文實現了從“地方名片”到“全網流量”的跨越。
戰略:從“參賽”到“設計賽道”
站在“十四五”收官節點,桂平正從文化賽道的“參賽者”向“設計者”轉變。
本次半馬賽道串聯西山、黔江、大藤峽等核心景觀,本身就是一次精心設計的“城市導覽”。這種空間重構思路,體現了桂平的戰略升維——不再滿足于單個景點打造,而是追求全域文旅體驗。
半馬賽道串聯大藤峽等核心景觀。桂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馬拉松像一根線,把西山、黔江、大藤峽這些珍珠串起來。這根線串聯的,不僅是旅游資源,是“文體旅+產業”融合戰略的直接成果,更是整座城市的產業發展脈絡。
“十四五”期間,桂平市文化工作緊緊圍繞“文旅融合”這一發展主題,文藝創作碩果累累,非遺傳承與產業實現“雙出圈”。音樂劇《國難書生》入選廣西文藝創作工程重點扶持項目,編印了《大藤峽旅游文化》叢書,多部歌舞、戲曲、文學作品在全區會演中屢獲佳績,非遺項目由27個增至48個,羅秀米粉、西山茶等非遺食品年產值突破22億元,帶動就業3.8萬人,成為文旅消費與鄉村振興的硬支撐。春色滿園花正艷,文化之花香四溢,文旅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展望十五五:下一程更智慧、更立體
面對即將開啟的“十五五”,桂平已在規劃下一程“配速”。
打造“永不落幕的馬拉松”成為方向之一。
航拍桂平市。桂平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場半程馬拉松的終點線,恰是桂平新征程的起點。五年深耕,這座城市已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追求短期爆發,而是以持久耐力跑出獨特的發展軌跡。正如一位完賽跑者所說:“最美的不是創造紀錄,而是全程掌控節奏的自信。”這,或許也是桂平留給“十四五”的最好注腳。
“展望‘十五五’,桂平文化工作期許實現三大躍升:一是公共文化服務從‘有’向‘優’與‘智’邁進,打造精準供給的普惠典范;二是文旅產業從‘景點融合’向‘全域沉浸’發展,打造西山、大藤峽、金田起義博物館等成為國家級文旅IP;三是推動‘桂平創意’強勢出圈,使本土文創與國潮風尚引領區域風尚,塑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名片。”桂平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覃鴻全說。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