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渭南經開區辛市街道東四村 ,群眾收完小麥后,抓住土壤墑情播種玉米。 記者 肖曉良攝
“看看今年這小麥長勢多喜人,籽粒飽滿。今年的豐收穩了!”6月8日早上,在涇陽縣中張鎮焦家村王喜鎖家庭農場內,種植戶劉小利細數著高標準示范田里的小麥顆粒樂得合不攏嘴。
中午,熱浪滾滾,火辣的陽光照耀著金黃的麥田,也照進了劉小利和老伴王新寧“忐忑不安”的心里。此時的王新寧一聲不吭地將眼睛瞇成“一條縫”注視著遠方的收割機。收割完成后,他精心照料的小麥將在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的見證下迎來產量實測。
肯定是豐收了,但今年的小麥平均畝產到底能不能創新高?這個問題最近一直縈繞在王新寧的心里。
經過實地測量,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宣布:平均畝產761.02公斤。該小麥高標準示范田刷新了咸陽市去年755.3公斤高產紀錄,再創畝產新高。
聽到測產結果后,省農技站副站長楊宏軍說:“真是超出我們的預料。在去年秋季遭遇60年不遇強秋霖情況下,能取得這樣的產量,真不容易。”
看到今年的小麥產量創下新紀錄,王新寧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他的辛勞付出與汗水在此刻終于得到了回報。
【資料圖】
當記者問及小麥高產的“秘訣”時,王新寧說:“春節過后,氣候比較干旱,病蟲害少。我種小麥從管理土壤開始,先深耕,再運用科學配方調節土壤的酸堿性。小麥播種后要進行一遍‘震壓’,提前防治病蟲害,灌漿期水肥及時跟上,小麥千粒重提高了。”
過去,麥子收成好不好,主要靠老天爺。小麥平均畝產不超過350公斤,一年兩茬產糧超不過700公斤。如今,記者在涇陽縣核心示范田區域內看到了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連,澇能排、旱能澆的高標準農田。兩茬下來,每畝收一噸半糧不成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的“噸半田”。
涇陽縣曾經的旱塬地已經變成高產田。2020年,中張鎮和橋底鎮以每畝320元的標準,建成250畝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打造高標準農田“升級版”。
“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土地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特別是灌溉設施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解決了農機到田間‘最后一米’問題,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和勞動生產率。”涇陽縣農業技術中心主任郭龍說。
灌溉設施的引入“升級”了廣袤的農田,也浸潤著村民的心田。站在地頭,一排排節水灌溉噴頭映入眼簾。“這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讓我們農民節省成本還增收。”王新寧說。
王新寧種的小麥,現在平均畝產750公斤。產量提高,品質也在提升。他種的優質專用小麥,由合作社上門收購,每公斤高出市場價0.2元。
近年來,陜西省扎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關中灌區耕地資源周年高效利用,大力推廣良種良技良法,不斷在控水控肥控藥、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和選育優良品種上下功夫,在示范區集中開展統一供種、統一綠色防控、統一技術服務,推動了小麥優質高產,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記者 馬騰)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