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13年,位于東秦嶺地區洛南盆地的舊石器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中國舊石器遺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制品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盆地內發現的豐富而典型的手斧、三棱手鎬、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業類型石器,對研究舊石器時代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更是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次發掘區位于近水向陽、堆積最厚、出露遺物最豐富崗地東南部。發掘中有效結合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方法,按照土質、土色、包含物區分文化層,文化層內以10厘米為水平層進行發掘。
發掘證實,遺址地層堆積厚達24米,可劃分為36層:第1-4層為表土和近現代堆積,第5-35層為舊石器時代堆積,最底部的第36層為含石制品的河流相洪積-砂礫石層。總計出土石制品12000余件,類型包括備料、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斷塊和碎屑。
經河流階地地貌研究、黃土-古土壤地層序列對比、磁化率分析、光釋光測年可知,夜塬遺址下部含古人類文化遺存的第36層在不晚于距今11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便已形成,當時人類的石器加工技術屬于簡單石核石片技術體系,工具主要為簡單修理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距今約78萬年至25萬年前后的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雖仍為簡單石核石片技術體系,但古人類的石器技術持續進步,工具中新出現了單面修理、形態較規整的手鎬。
從距今約25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開始,人類活動進入繁盛期,并一直延續至距今10萬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早期,古人類在此期間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物,在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新出現了形態規整,修理精細的手斧、三棱手鎬、薄刃斧、大型石刀等具有阿舍利技術特點的工具。
通過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了洛南盆地第二級階地部位的地層堆積物,獲得了盆地內深度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地層剖面,對于建立洛南盆地的標準地層剖面、構建舊石器遺址年代序列、研究不同時期古人類活動強度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次考古挖掘確認了洛南盆地存在百萬年前人類活動的證據,實證了我國百萬年以上的人類史,將洛南盆地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萬年,使得洛南盆地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存在百萬年前人類活動信息的重要地區之一,進一步彰顯了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研究中國遠古人類與文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出土遺物數量眾多、內涵豐富,且在不同時期地層中均有發現,初步構建起了洛南盆地百萬年以來古人類石器技術的發展脈絡。洛南盆地古人類石器技術的發展脈絡與秦嶺南麓的漢中盆地、秦嶺北麓的藍田地區在宏觀上具有較多的一致性,本次發掘對于洛南盆地和整個秦嶺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
本次考古挖掘再次發現有層位關系清晰、種類和數量較多的阿舍利類型石器組合,這一發掘成果為中國境內阿舍利技術的出現和流行時代、早期人類的遷徙擴散以及舊石器時代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