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魯班鎖機關 體驗刻葫蘆樂趣
(資料圖)
6月10日來金城關“五館”邂逅非遺
每日甘肅網6月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道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金城關“五館”推出五大主題活動精彩不斷:先是蘭州技藝精湛的老一代以及第三代非遺傳承人亮絕活,然后是現場傳幫帶,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通過此次活動,營造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和自然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意識。
活動一雕刻葫蘆
金城關“五館”特邀甘肅非遺微雕葫蘆第三代傳人阮琳老師現場展示刻葫蘆制作技藝。
出生于刻葫蘆世家的阮琳是蘭州阮氏雕刻葫蘆藝術第三代傳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傳統工藝大師、蘭州刻葫蘆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甘肅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金城文化名家。
活動二剪紙制作
特邀民間工藝美術家葉長友先生展示剪紙技藝。葉長友,現為中國民協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這是對他從事民間剪紙事業成績的肯定。
活動三泥塑制作
秉承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的理念,邀請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岳云生老師現場展示傳統泥塑技藝。
岳云生:蘭州非物質遺產泥塑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金城文化名家。他用大西北普普通通的黃泥創作了一個微縮的大千世界,三千丑臉、山民系列等泥塑作品演繹浮生百態,這些泥塑作品的部分精品陳列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岳云生泥塑館”。
活動四秦腔展板展示宣傳
秦腔博物館利用宣傳展板和發放宣傳冊等方式,讓游客零距離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使大家對秦腔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特征有全新的認識。
活動五 金城往事 歲月印記
——非遺文化進課堂
6月10日,秦腔博物館將帶著《金城往事歲月印記-非遺文化進課堂》走進中泰職業技術學院,現場為同學們展示中國工匠智慧的結晶──魯班鎖。
魯班鎖,將六根木條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固定的嚴絲合縫,對空間想象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簡單的咬合卻易拆難裝,因此魯班鎖又稱為難人木,起源于中國古代建筑中首創的榫卯結構,將中華文化中蘊含的智、巧、創新體現得淋漓盡致。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宏梅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