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以黨建為引領,努力建設“四型”社區,打造縣域城鄉治理新樣板?近日,記者采訪了千陽縣委書記劉方斌。
劉方斌介紹,今年以來,千陽縣堅持“三農”工作與城市工作協調發展,城鄉建設與基層治理同步推進,以城市黨建為引領,以建設“四型”社區為牽引,縣委主責、書記首責、部長專責、專班扛責,聚力推動“三變”,全力打造縣域城鄉治理新樣板。具體來說,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打通六個堵點,聚力管理變服務。補齊工作力量和經費短板。盤活編制資源,劃轉其他鎮17個行政編制到城關鎮,招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20名,招聘網格員20名。將社區工作經費從8萬元提高至15萬元,并通過費隨事轉、以獎代補補充資金300余萬元,讓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補齊陣地面積和功能短板。建設4300余平方米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明晰城鎮戶、農村入城居住戶“一站式”辦理事項,讓群眾有地方說事、能就近辦事。補齊小區基礎設施和物業管理的短板。成立小區和院落黨組織,實施微改造、微治理、微聯通,連片整合,引進物業管理,配套智慧安防、停車位、充電樁等公共設施,建設智慧小區。
二是突出兩個延伸,聚力小區變社區。向老舊小區延伸,堅持破墻并院、拆補并重、建管結合,改造老舊小區49個、住宅樓75棟,增設停車位956個、充電樁83個,推行居民自治、市場引進、國有物業企業兜底三種模式優化管理,惠及2358戶8253人,讓群眾幸福感原地升級。向鎮域小區延伸,破解鎮域居民小區無“村委”管理,沒“居委”服務的難點,出臺辦法,縣財政落實8萬元管理經費,鎮黨委提級管理、分設便民服務大廳,配套零工市場、紅白理事大廳等公用設施,建設小菜園、小糧倉、小農具間,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是加速三心聯動,聚力居民變市民。社區工廠穩人心。建立2個就業培訓基地,開辦9個城鄉社區工廠,定期開展家政、刺繡等技能培訓,吸納30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8000余名群眾自主創業,讓居民安居也樂業。養老托幼暖人心。開辦18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成1個現代醫養綜合體,規范提升21個村(社區)衛生室,新建2所省級標準化幼兒園和2所小學,打造“一老一幼”幸福家園。文明新風聚人心。制定《居民公約》,開展“最美社區人”評選;開展移風易俗,搭建和氣閣等議事平臺,引導群眾在協商中交流感情,凝聚“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共識。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