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芳如老人正在折扇上作畫 記者 李東峰 攝
湯芳如老人在折扇上作畫
城墻巍峨,綠蔭如蓋。6月28日16時許,碑林區三學街上,書法、書畫、皮影等各種攤位吸引了不少游客。碑林博物館南墻外一個擺滿扇子的攤位后,一位銀發老人戴著眼鏡,手持毛筆,靜靜地在折扇上作畫。在周邊喧鬧的映襯下,老人顯得分外安靜。
(相關資料圖)
老人叫湯芳如,今年80歲,從2019年8月至今,她已擺攤作扇畫近4年,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扇子奶奶”。一支毛筆、一瓶墨、一盤顏料、一把扇子,就是用這些簡簡單單的工具,她讓平淡無奇的素面折扇華麗蝶變,把平淡的老年生活過得充滿詩情畫意。
事出偶然 跟風擺攤賣手繪扇
人生很多選擇是偶然事件引發的,湯芳如擺攤賣手繪扇也是這樣。
湯芳如曾是一名從事雕刻的工藝美術師,20多歲時愛上國畫。她沒找老師指導,下班回家后,照著書本自學。退休后,閑暇時間多了,她更加投入地學繪畫、練書法。
折扇上作畫,美觀又實用。2019年三四月份,在書院門擺攤作扇畫的“扇子哥”李演莊走紅,很多人因此喜歡上手繪扇。受此影響,湯芳如開始學著在折扇上作畫。
2019年6月的一天晚上,湯芳如把自己畫好扇面的4把折扇拿到夜市上讓大家欣賞,順便也試著看能不能賣出去。結果,一位吃燒烤的小伙看上了,以50元一把的價格全部買走。“沒想到我畫的扇子真的會有人買,這給了我很大的自信。于是,我就開始在書院門擺攤。”老人說,書院門文化氣氛濃厚,志同道合的畫友多。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收獲也多。
剛開始擺攤時,子女擔心她身體經受不起折騰,都不支持她。隨著擺攤時間拉長,有了很多顧客的稱贊和支持,老人心情越來越好,人也越來越精神,子女也慢慢支持她的做法,有時候還會跟著一起出攤。由于在書院門擺攤沒有固定位置,遇到刮風下雨還影響出攤,老人后來在三學街租了個攤位。“兒孫們都有自己的家,都忙自己的事。我出來擺攤,畫畫,散散心,還能掙個紙墨錢,生活也過得充實。”老人說。
扇上作畫 點亮別樣老年生活
如今,經常有游客慕名而來,為的就是買一把她畫的折扇。
“這把扇子叫空山新雨,受王維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啟發。這把扇子正面畫的是汪倫和李白告別的場景,受李白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啟發。背面是我寫的小篆‘舍得’二字,寓意人生有舍就有得。”老人說,她喜歡結合古詩作畫,在扇面上寄托美好寓意,最拿手的是竹子、梅花和柿子手繪扇。竹子、梅花寓意做人有風骨,柿子寓意事事如意,這3種風格手繪扇游客都很喜歡。畫得多了,她越畫越順手,水平也見長。除了畫扇面外,她還畫些三四十平方厘米的小幅畫,方便游客帶回家。
手繪扇難度不同,繪畫時長不等,比較復雜的山水畫折扇需要畫四五個小時。生意好的時候,湯芳如一天能賣十幾把手繪扇;生意差的時候,一天僅賣出兩三把。“我出來擺攤不圖錢,就圖一樂呵,只要有人夸贊,我就很開心。”老人說,有人買她畫的扇子,說明大家認可她、需要她。被人需要就是一種幸福,她的生活也因此過得很充實,很幸福。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肯定。耄耋之年的湯芳如擺攤賣手繪扇,詮釋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喜歡安靜的生活。雖然擺攤一天要熬八九個小時,但我不覺得累。在這里和人說說話,看看風景,心情很舒暢。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畫畫就是我喜歡的生活。尤其是有那么多人的夸贊和鼓勵,讓我變得更自信。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一直畫下去。”湯芳如說。 文/圖 記者李東峰 實習生常愉佳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