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記者 王世琪 胡靜漪
(相關資料圖)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
二十年來,浙江貫徹“八八戰略”,發揮生態優勢,繪出兩條發展曲線——
經濟實力不斷躍升,全省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8千億元躍升到2022年的7.77萬億元;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2年,全省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較2002年下降63.8%、91.7%。
浙江是全國首個生態省。而“綠色浙江”的煉成離不開三次里程碑式的轉變。
從“成長的煩惱”到“發展的優勢”。本世紀初,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了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浙江的“成長煩惱”。
浙江按照“錢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須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沿線一以貫之開展流域治理。錢塘江南源,上游的衢州市通過整治高污染產業,近年來縣控以上斷面全部為Ⅱ類水。錢塘江北源,浙皖于6月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樣板區協議》,三輪水質“對賭”之下,新安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母親河”的蛻變撬動著全域生態環境改善——2022年,省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的比例提高到97.6%,空氣PM2.5濃度為開展監測以來的最低值。浙江還將生態價值釋放到農文旅、商貿、科創等關聯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從“沉睡的資源”到“致富的源泉”。獲評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后,安吉縣余村所在的天荒坪鎮整合周邊4村生態資源,設立1億元“余村產業基金”,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村里迎來更多國內外游客與創客,去年累計接待游客7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300萬元。
余村的種子飄向全省,浙江逐步完善“兩山”轉化機制。
2019年,麗水獲批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基于當地探索的經驗,浙江發布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 陸域生態系統》,出臺《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兩山”轉化提供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創成4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1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
從“生態的綠色”到“發展的綠色”。當發展對人居環境提出更高要求,浙江生態文明建設躍入新格局。
去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構建全省全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系統模式列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
“千萬工程”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聯合國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選擇杭州;湖州、嘉興被COP15-2評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浙江案例已成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的格局已經打開,新的變化正在醞釀,綠色正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