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十一”走到第十七個年頭,行業內外對它的審視,早已超越了一場大促本身。
(資料圖)
曾經,雙十一是電商巨頭的“加冕禮”,定義了中國電商的節奏和峰值。然而,隨著流量見頂和競爭白熱化,這場狂歡在過去幾年面臨著挑戰——復雜的促銷規則和激烈的價格競爭,讓所有玩家都深入一個日益擁擠、利潤微薄的競技場。
當電商行業掀起對長期價值的思考,淘天作為開創者,在2025年給出的答案,不再是對過往規則的小修小補,而是一場系統性變革。它似乎決心要親自回答那個問題,并為行業開辟一道“新路”。
這場變革,可以清晰地歸納為淘天主動打的三場仗:一場“在自己的地盤打仗”,重塑電商的根本秩序;一場“到別人的地盤打仗”,打破邊界去尋找全新的增量;一場“在未來的地盤打仗”,為下一個時代構筑智能化的新基建。
2025年的雙十一,正是這三場核心戰役的第一個“交匯點”。它不再是“舊劇本”里的沙盤推演,而是淘天亮出底牌后,打出的一場“反攻戰”。
重塑秩序
過去幾年,電商行業一度陷入“算法”與“流量”的誘惑。“無效內卷”、復雜的玩法、虛高的GMV、以及高企的退貨率,讓商家空有銷量而無利潤,消費者則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理解復雜的促銷規則 。
淘天打的第一場仗,是在自己的主場重塑規則,奪回雙十一的“定義權”。
今年3月的天貓TopTalk大會是明確的信號。平臺策略不再“雨露均沾”,而是明確2025年將全力“扶優”,扶持優質原創品牌商家,做大品牌增長。
天貓“扶優”策略的內核,是為優質品牌劃出一塊“規避逐底競爭的空間”:將新品孵化扶持周期從30天大幅延長至90天,超級新品支持數量翻倍,提高現金返傭頻次,甚至與品牌共同追投站外流量。
平臺推出了一系列實質性舉措。首先是規則的“回歸初心”。從今年“618”開始,平臺首次取消了延續多年的“滿減”玩法,代之以“全場立減直降”。這不只是為消費者“減負”,更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平臺要的不再是“湊單”帶來的虛胖數字,而是“好產品”本身帶來的真實成交。
其次是目標的“回歸真實”。平臺將考核的標尺從“下單GMV”換成了“剔除退款后GMV”。這是淘天首次把“商家的真實入賬”擺在KPI的核心,讓平臺與商家的目標,真正統一到了“真實利潤”的本質上 。
這套組合拳的成效也立竿見影。在“扶優”策略試點中,90%的品牌達成了雙位數高增長目標。而在618,天貓剔除退款后的GMV同比增長10%,創下三年來最大增幅,增速亦領跑綜合電商大盤。
天貓雙11開賣前一個月迄今,近4萬品牌在天貓首發了245萬款重磅新品,新品數量同比提升46%。截至10月31日,302個新品牌拿下趨勢品類第一,其中14家新品牌成交破億成“新王”,133家新品牌成交破千萬。
奇襲“萬億”賽道
穩固基本盤后,淘天的第二場仗是進攻——打破邊界,尋找全新的增量空間。
今年4月30日,淘天將旗下“小時達”業務升級為“淘寶閃購”,并在淘寶App首頁給予一級流量入口。這是淘天近年少見的一次“進攻”——一場跳出“電商”圍墻,向即時零售與“大消費”全場景發起的沖鋒。
這場仗的核心邏輯,是以“高頻”打“低頻”。傳統電商(遠場零售)無論多么成功,都面臨“低頻”的天然屬性。而以“外賣”為代表的即時零售(近場零售)則是無可爭議的“高頻”剛需場景。淘天的戰略,就是將這兩者“熔于一爐”,在淘寶App內再造一個強勁的“高頻引擎”。
阿里電商事業群CEO蔣凡在財報電話會上清晰地指出了這場戰役的終極目標:這并非一場單純的外賣之戰,而是為了電商的綜合收益。閃購帶來的高頻訪問,極大地提升了淘寶App的日活,并反哺了電商的廣告和CMR(客戶管理收入)。蔣凡預計,未來三年,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帶來“1萬億的交易增量”。
數據顯示,淘寶閃購已成為電商生意的重要增量,8月有77個品牌在淘寶閃購月成交額破千萬,490個品牌成交破百萬。上線不到4個月,淘寶閃購日訂單峰值達1.2億單,8月的周日均訂單達8000萬單,整體月度交易買家數3億,并帶動手淘8月DAU同比增長20%。
阿里的打法具有鮮明的平臺生態特色,不僅全面接入餓了么的餐飲外賣和本地供給,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淘天系強大的品牌商家資源。
雙十一前夕,淘天構建起更龐大的供給基礎,已完成首批37000個品牌、40萬家門店的接入,打通線上線下,開啟“遠近一體”經營。先一步嘗試的品牌已經看到成效,天貓雙11期間,淘寶閃購有19958個餐飲品牌、863個非餐品牌的成交額相比雙11前增長超100%。
供給并不僅限于品牌商家,平臺還通過閃購倉的模式覆蓋更多中小商家。雙十一期間,淘寶閃購發布了全新的連鎖便利品牌“淘寶便利店”,以品牌授權形式,為商家提供“閃購倉”形態的基礎設施。基于阿里生態供應鏈,這種旗艦倉SKU可達1萬左右,是普通便利店的3倍。根據計劃,未來一年,淘寶便利店將聯合品牌商打造100個百萬單銷量的大單品。
筑牢AI基建
前兩場仗解決當下的生存與增長,第三場仗則錨定未來。
根據麥肯錫分析顯示,從行業來看,生成式AI將產生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價值,產生價值最大的行業為高科技、零售及銀行業。其中,在零售和消費品行業,生成式AI將改變游戲規則,創造4000億至6600億美元的價值。而這僅是AI價值的冰山一角。
淘寶天貓的AI戰略,扮演的是“中樞神經”的角色。阿里電商事業群搜推智能總裁張凱夫此前接受采訪時提到,最好的AI,是讓用戶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是“無縫”融入到用戶和商家的日常動線之中。
這是一場“雙線作戰”。首先是面向B端(商家)的“運營效率革命”。AI正成為商家“數字合伙人”。在店鋪日常經營中,AI 已深度參與多個高成本環節——淘寶的 AI 美工每月一共幫助商家自動生成 2 億張圖片,AI 客服每天大概能為商家節省的成本相當于2000萬元。據了解,淘天并不指望靠這些AI工具賺錢 ,其核心目的是“幫助商家做好經營”,降低了商家的經營門檻,將他們從繁瑣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
另一條戰線,是面向C端(消費者)的“決策效率革命”。在今年的雙十一,AI不再是“試驗品”,而是首次成為了“首席選品官”。淘天將AI能力滲透到用戶現有的動線中,更精準的搜索引擎,可以被新的 AI 導購產品(如 AI 萬能搜、AI 幫我挑、AI 清單、拍立淘、AI 試衣)等作為工具調用。
例如“AI萬能搜”,一位淘寶搜索業務人士舉例,它能真正理解“能支持掃地機通過的床”,這種過去無法處理的復雜場景化需求;也出現了“AI幫我挑”,在海量商品中提供智能對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雙十一發放的500億元的優惠券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AI智惠引擎”發放的,試點數據顯示,其發券轉化率比傳統方式提升了15% 。
而在這背后,最核心的“隱性工程”,是淘天正在用AI,去重構和“清洗”那個沉淀了22年、擁有幾十億商品的底層數據庫。這是一個苦差事,但它能讓系統第一次真正“理解”商品,使得淘寶復雜語義下的商品搜索相關性提高了20個百分點,為未來所有的AI應用打下最堅實基礎。
2025年的雙十一,已成為淘天這場系統性變革的強力注腳,它宣告著一個新游戲規則的誕生:不再執著于舊時代的流量峰值,而是用更高的運營質量、更寬的增長邊界和更智能的商業操作系統,為中國的電商行業開辟了一條通往下一階段真實、可持續增長的“新路”。
故事才剛剛開始,最終的勝負手,不在于一時一地的得失。未來,誰能構建一個讓品牌、用戶都愿意持續停留和成長的健康生態,誰就將最終掌握下一個十年消費變革的主導權。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