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康市白河縣圍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快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相關資料圖)
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三班服務”,把法律服務工作做到 “心坎里”
今年以來,白河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咨詢法律問題的群眾絡繹不絕。家住四川的小何在白河縣一家餐飲企業做廚師工作,因拿不到工資來到中心尋求幫助。正在帶班的縣司法局副局長陶俊權接待了小何,了解情況后,立即安排148法律服務所的法律服務工作者為其代理訴訟。經縣人民法院調解,小何一個星期后就拿到了拖欠的工資。
據悉,白河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運行以來,實行“分類受理、分類辦理、限時辦結”的工作流程,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的公共法律服務,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依法維護合法權益。
為加快推進全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白河縣制定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依托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縣法律援助中心和基層司法所等資源,加快構建覆蓋城鎮居民的規范化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縣、鎮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成率達100%,配備相應專業人員和工作人員,村(社區)配備法律顧問,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推行“三班”法律服務(縣司法局領導帶班、股室負責人值班、法律服務人員坐班)機制和每周二領導干部公共法律服務接待日制度,通過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資源,接待群眾來訪,解答法律咨詢。制定“三班”法律服務值班表并進行公示,落實首問負責制及首辦負責制,當場解決的問題絕不拖延,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由帶班領導負責跟蹤督辦,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三班”法律服務有效促進了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流程優化,讓人民群眾獲得更便捷、更優質、更實在的公共法律服務。去年以來,該縣“三班”法律服務接待日共接待群眾來訪220余人次,為群眾解決法律問題100余件。
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強化窗口服務職能,對法律援助事項緊急或退役軍人、老年人、重度殘疾人等群體,推行“零等待”措施,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快速導入援助程序,實現高效服務“零距離”。近三年來,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提供法律咨詢服務3千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00余件,為受援人挽回損失1000余萬元,實實在在地為弱勢群體撐起了一片“法治藍天”。
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站所共建”,把法治為民實事辦到“點子上”
今年3月的一天,群眾肖某將一面錦旗送到卡子司法所,感謝所長吳經山為其開展法律維權服務。
原來肖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因侵權損害賠償問題久拖不決,感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心情十分沮喪。在參加司法所開展的普法宣傳活動中,肖某得知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可以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便提出了申請。吳經山所長受理后,耐心指導并陪同肖某做了司法鑒定,并依照法定流程開展維權服務。經歷了開庭、審判、執行等程序,肖某如愿拿到了應得的賠償。
鎮公共法律服務不僅幫助群眾依法有效解決了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且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法律的溫暖和力量。
近年來,白河縣大力加強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司法所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進“站所共建”,積極拓寬法律服務工作領域,為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提供“一站式”服務。
統籌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和人民調解資源,探索“黨建+基層法律服務+人民調解”社會治理新路徑。全縣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每年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200余件,對申請調解的民事糾紛調解率達100%,70%以上的案件均引入法律服務力量參與化解,2022年全縣矛盾糾紛治安問題調處率達99.45%。
開辟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為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勞資糾紛、工傷事故等問題和涉及“三跨三分離”信訪案件,整合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等法律服務力量,組建外出務工人員法律維權服務專班,引導群眾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定紛止爭,依法有效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去年以來,已成功化解涉及工傷(亡)、債權債務糾紛、拖欠農民工工資、人身傷害賠償等一批重大疑難信訪矛盾問題,幫助群眾挽回損失2000余萬元。
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基層依法治理有機融合,推動以“八五”普法為重點的法治宣傳教育走深走實。按照“群眾點菜、干部下廚”的模式,依托“黨建+社會綜合治理”流動講堂,以群眾會、小組會、院落會等靈活形式,把法律知識送到村組院落和田間地頭,讓群眾聽得懂、學得會、用得著。2022年開展各類普法宣傳活動500余場次,參與活動的群眾達6萬余人。
法律服務惠民生,“法治體檢”促發展。緊扣高質量發展大局,鼓勵和支持律師廣泛參與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全過程,為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法律服務。今年以來,圍繞服務保障“三個年”,組建重點企業法律服務工作團,定期深入企業開展政策宣講、法治培訓、法治體檢活動,為市場主體開展“上門服務”,依法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同時,利用各級調解組織和司法所工作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力量,加強勞資關系、征地拆遷、討薪討債、投資融資等營商環境領域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以法治力量護航項目建設、企業發展。組織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40余場次,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20余件次。
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激活末梢,把公共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
作為律師,冷水司法所所長張磊擔任著鎮上和轄區幾個村的法律顧問。日前,張磊和同事在例行開展“法治體檢”活動中,了解到漢江上一采沙企業在作業中產生噪音,導致多人多次投訴,企業陷入“麻煩”當中。經過詳細調查,并委托有相關資質的鑒定單位鑒定后,張磊就噪聲污染處理提供精準的法律意見,既幫助企業解決了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也依法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
白河縣在規范建設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專業優勢,采取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方式,有效發揮法律顧問在促進鄉村振興、維護和諧穩定、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打造群眾身邊的“法律超市”。全縣122個村(社區)配備法律顧問122名,實現了全覆蓋。去年以來,開展普法宣講活動320余場次,參與調解矛盾糾紛440余件次,協助村(居)委會起草、審核、修訂村規民約等60余件次,提供法律咨詢、解答等1000余件次。
與此同時,白河縣大力推進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從村(居)“兩委”成員、黨員群眾、網格員、調解員等群體中選培出具備一定法治觀念、有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的“法律明白人”,使其成為基層法治宣傳、矛盾糾紛調解等參與社會治理的能手,影響和帶動身邊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首批培養的265名“法律明白人”,發揮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不僅在村組院落、田間地頭現身說法解決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糾紛,還化身鄉村法治的弘揚者、鄉村秩序的守護者,用村民聽得懂的“大白話”,把法治宣傳“觸角”延伸到村組,引導群眾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提供法治保障。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以1個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主導、11個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為依托、122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為補充的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提升了法治服務的能力,豐富了法治建設的內涵,助推著法治白河建設提質增效。從靜謐的山城、到宜居的社區、到和美的鄉村,正講述著秦楚邊城、水色白河法治為民的故事,詮釋著法治建設的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