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1日下午,“創新自信的歷史詮釋——回顧20世紀中國科學重大創新成果”主題對談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院士擔任主持,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田剛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作為對談嘉賓,分別就20世紀中國科學史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展開了分享和探討。
在現場回答學生就中國數學研究與數學人才培養的提問時,田剛表示,近些年來,中國數學發展態勢非常好,但與西方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他指出,目前,中國數學在有些方向已經可以跟國際前沿實現并軌,但在一些方向上還有不足,“這是因為傳統上,我們的方向跟相關領軍人物有很大關系,所以還是有要繼續努力的地方。”田剛表示,為此,近年來,包括政府、高校等各方都在想方設法通過支持一些新的、比較短缺的項目,鼓勵一些年輕人投入研究,實現盡早地趕上、沖到國際前沿。
圍繞數學人才培養,田剛認為,這個問題主要在于人才培養要得到現有數學家的重視,他強調,數學強國建設需要一批新的優秀的年輕人才投入數學研究中,成為新一代數學家,這需要現有的數學家投入更多精力在人才培養上。此外,田剛表示,無論是對年輕學者的數學研究還是數學教育,都要鼓勵“去功利化”,“更多地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要鍥而不舍,要能專心地做學問。”田剛認為,如果這些方面我們都能做得比較好,“我們的數學會有更多的人才涌現出來。”
田剛表示,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國數學研究需要在兩端發力。他表示,數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一方面,數學要探索、探知人類認知的邊界,這主要是理論的,一時很難說是否有用,但田剛強調,“數學不是以有用為起點的,后來發現都是有用的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檢驗。”另一方面,面對目前發展情況下一些有待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落地問題,可能需要數學應用到具體的問題中予以解決,“這就需要我們一部分數學的研究人員,或者是應用數學方面的人才與工程等其他學科做很好的交叉、交流。”
交流中,田剛提到,隨著中國數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中國人什么時候能獲得菲爾茲獎”近來愈發受到關注。他認為,菲爾茲獎或者其他國際獎項的獲得,當然是判定中國數學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但他指出,在目前的中國年輕數學家中,已經做出了一部分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甚至“也可以說達到了菲爾茲獎級別”。田剛強調,無論是否得獎,都應該看到“我們一批優秀的年輕數學家確實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成果。具體判斷什么時候能得,我覺得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梁丹)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