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河逶迤,碧水如鏡。藍天掩映下,綠樹成蔭的河岸線令人心曠神怡。行走贛撫大地,滿目青山綠水,處處生機盎然。
【資料圖】
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踐行“兩山”理念,加快綠色生態發展,守護“綠水青山”,破解生態產品確權難、核算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等問題,探索了一條具有江西優勢、撫州特色的“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之路。
突出立法制規引領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路闖關
2022年6月29日,撫州市資溪縣舉行生態產品收益權證頒發授信儀式。從事林下種植20余年的江西省羅山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聶國軍,從資溪縣委書記吳淑琴手中接過全國首張林下經濟收益權證。
“公司主要從事林芝等中草藥種植、加工,以前只能拿出林地租賃合同作為憑證,難以達到金融擔保信用要求。現在有了政府頒發的證,經營將更順暢。”拿到林下經濟收益權證后,聶國軍與資溪縣農商銀行、資溪縣泰通擔保公司簽訂三方授信擔保協議,并獲得300萬元授信額度。
資溪縣委副書記、縣長饒源中介紹說,此次量身定制推出配套生態產品收益權證,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解決了林下經濟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產品質量的資金難題,讓老百姓手中的生態資源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撫州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華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為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規可依,撫州市敢于創新制度設計,用法治屏障守護生態,用法治土壤厚植生態,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解決“權證怎么辦的問題”。以農地為例,針對農地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確權面積與實際耕種面積不一致等問題,采取農地流轉堅持穩妥推進和風險可控相結合,將經營權從“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中剝離出來,創新頒發果園證、茶園證、香精香料證等經營權證。
解決“資產怎么算”的問題。根據全市生態資源基礎數據,綜合考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等,建立科學、統一的價值核算評估辦法。
解決“價格怎么定”的問題。以林地為例,出臺林權抵押貸款價值評估指導辦法,有效解決了森林資源評估價格虛假、林權抵押不良貸款率偏高等問題。
解決“資產怎么交易”的問題。率先制定市域生態資產交易管理辦法,完善生態資產交易系統;開設275個市縣鄉三級賬號,并接入“贛服通”和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市、縣兩級設置生態資產交易大廳,鄉鎮依托便民服務中心,引導各方參與交易。2022年,交易平臺已完成交易額62.32億元。
強化生態法治保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駕護航
不久前,撫河流域環境資源法庭對20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進行集中審理和宣判,在判處被告人黎某等22人刑罰的同時,判令其中14人繳納1000元至1200元不等的生態修復費用,用于購買魚苗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法庭上,被告人均當庭表示認罪認罰,并自愿繳納生態修復費用。
“為著力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撫河流域環境資源法庭于2020年5月在南城縣掛牌成立。”南城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譚文強介紹說,該法庭對涉撫河干流即廣昌、南豐、南城、金溪、臨川五個縣區的撫河水環境資源刑事、民事案件實行集中管轄。
近年來,撫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筑牢“綠水青山”法治屏障,以法治力量守牢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廣昌縣是“中國白蓮之鄉”,白蓮加工是該縣農業特色產業之一。
廣昌縣人民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該縣部分白蓮加工經營戶大量收購草蓮,在各自房前屋后搭建遮陽棚作為加工經營場所,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田間或水溝后流入河道,導致田間或河道部分水體發黑,對河道水質造成污染。
為此,廣昌縣檢察院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書,督促其履行環保監督管理職責。很快,相關部門就聯合開展集中整治行動,督促案涉經營戶整改到位,規范加工廢棄物的收集處置,對污染河道進行清淤疏通,同時加快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廢水經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如今,每逢盛夏時節,遍布鄉間田野的廣昌白蓮,呈現出一幅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生態美景。
厲行法治,守護藍天碧水凈土。2021年,撫州市縣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PM2.5年均濃度平均值考核排名全省第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8.22平方米,市中心城區建設綠道達75公里,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創新共建共治平臺讓生態價值理念成為社會風尚
步行2000步可獲取1個“碳幣”;騎共享自行車10分鐘可獲取1個“碳幣”;早晚各一次垃圾分類可獲取1個“碳幣”……
在撫州,市民的每一次低碳行為都能在碳普惠公共服務平臺“綠寶”上折成“碳幣”積分,可用于消費,以此推廣全民健身、鼓勵綠色生活。
撫州生態資源優良,高污染、高排放類的工業企業較少,但伴隨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民眾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消費逐漸成為全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如何堅持“綠色低碳”與“共享發展”并進,推動綠色理念轉化為自覺行為,就成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綠色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2017年8月以來,撫州推動社會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綠寶”碳普惠制,上線碳普惠公共服務(綠寶)平臺。凡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車出行、網上辦公、參與公益活動等低碳行為,給予“碳積分”獎勵,“碳積分”可用于餐飲、商超、景區、綠色農副產品消費或享受相應折扣。
截至目前,“綠寶”已吸引127萬余人實名認證,聯盟商家達600余家,“碳積分”積蓄量5.5億余分,實現減排11.7萬噸。
撫州市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江木根介紹說,為將生態法治意識和生態價值理念深深融入市民心中并體現在日常行為中,撫州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辦法,將每年6月確定為“生態文明宣傳月”,通過現場布設宣傳展板、發放宣傳冊、設立宣傳咨詢臺、現場答疑解惑等形式,向社會公眾、企業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弘揚生態文化。
以法治思維擦亮文明底色,以低碳參與厚植文明理念。如今在贛撫大地,生態有價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低碳行為習慣也蔚然成風。
記者手記
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與實踐,實現了“三個效果”有機統一。
經濟效果。2022年,該市生態資產交易平臺完成交易62.32億元;生態產品類貸款余額達到476億元,同比增長21.9%。創建了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贛撫農品”,2022年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產品溢價增值15%。
社會效果。通過依法引導和推動社會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生態環境,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撫州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50強氧吧城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文化競爭力十佳城市、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2019年度國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法律效果。通過衡平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法益關系,讓生態法治和生態價值理念成為社會共識。2022年,該市涉生態環境資源案件同比下降32.1%。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