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外界干擾,尤其是在應對社會激烈競爭和生活節奏加快等問題時,容易產生焦灼、憂慮、恐慌等負面情緒。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切實將育人與育心相統一,著力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涵育“仁愛仁心”的溫度。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操練,也是教師的理想信念、思維方式、道德品質示范和影響學生的過程。人的心理是一個整合系統,我們應當全面考察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健康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良好互動關系,用有影響力、感召力的行為去關心、幫助他們,解除他們的心理疑惑、思想困惑,從而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應充分承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性,并充分尊重差異,進而強化人文情懷,通過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教育,紓解他們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使他們更好更快地實現自我修復,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因此,這要求教師把“仁愛”貫穿于教育實踐的全過程,既要做“授業”的“經師”,更要做“解惑”的“人師”。通過有溫度的陪伴、有溫情的溝通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調適,促進學生心理和諧,使其恢復與達到心理平衡,維護和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同時,對于高危群體,更需要用醫者的“仁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綜合運用醫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打破心理屏障、化解郁悶情緒、排解心理困擾,最終解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增強“育人育心”的效度。要著眼于全體學生,最大范圍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篩查摸底,全面、動態、精準地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狀況,做好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具體的壓力來源和情緒問題,這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一是正面引導。面對人際關系、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共性因素引起的心理應激反應,應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傳和普及,幫助學生積極釋放和調節負面情緒,避免他們因各方面壓力產生負面情緒和負面行為動機,從而不斷增強心理免疫力,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和品質。二是有效疏導。對于出現心理困擾、情緒不太穩定的學生,由學校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借助專業醫療機構的專家力量,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等方式,運用共情等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的方法,有效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促使學生認知、情感及行為改善或者改變,使其盡快恢復正常心理、生活狀態。三是個別指導。對于個別心理高危學生,應結合他們的心理應激特點和實際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方案,切實做到“一生一策”。針對潛在性重大風險學生,應注重發揮室友、學生干部、輔導員的作用,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避免問題學生孤獨化、孤立化。
提升“精細精心”的力度。促進大學生心理積極健康發展,既需要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系統的諸要素功能,又需要緊密結合其他教育系統和社會支持系統,形成優勢互補、相互合作的關系,提升育人的實效性。一是做好統籌規劃。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總體要求,由學生管理部門統籌協調,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黨建統領,形成學生主管部門統籌抓、心理咨詢中心專職抓、相關部門協同抓、各學院分頭抓的工作格局。針對不同群體,精準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定期對普查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二是做細任務分解。按照從項目到任務到工作再到日常活動的分解原則,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而下、逐層逐級地進行分解。心理中心發揮主陣地功能,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教學部門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內容。此外,評估督導部門專門負責研究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與督導指標體系,定期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評估、督導,根據督導結果及時調整心理健康相關內容。三是做優支持系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聯動,掃除責任盲點和空白點。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要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需求,通過各類平臺載體,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專業化醫療機構提供穩定的健康服務,建立良好的心理康復支持系統,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持續有效供給。
(作者單位系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9日第7版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