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保有量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疊加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廢棄汽車和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漸成朝陽產業。
據業內預計,到2030年,我國報廢汽車數量將超過2800萬輛,相應的可再生資源量將達7000萬噸。
【資料圖】
宜昌廢棄汽車拆解年處理能力達6萬輛。通訊員許柯攝
為挖掘好這座“城市富礦”,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宜昌搶抓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建設的機遇,勇毅闖關、創新破題,探索廢棄汽車全鏈條治理“宜昌路徑”,讓“社會包袱”變身“綠色財富”,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和完善循環產業體系增添了一抹亮色。
推行“兩聯合、三必須、四步走”——
廢棄汽車“祛疤除癬”高效治理
仲夏時節,在宜昌高新區運河佳苑小區內,巡邏民警講述了一年前在此發生的一起 “僵尸車”處置行動。
去年4月19日,“宜接就辦”平臺接到群眾投訴,反映“無主”車輛長時間占用公共車位、影響市容市貌,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經實地調查,一輛灰塵遍布、輪胎干癟、鐵銹斑斑的小汽車已“趴窩”三年。后借助警務平臺聯系車主,溝通后安排拖車進行了拖移。
“僵尸車”是城市治理的“牛皮癬”,飽受群眾詬病。卻因涉及公民財產權等現實問題,“祛疤除癬”并不容易。
沒有經驗可供借鑒,那就大膽探索。宜昌運用民法典等法律法規,通過地方立法為廢棄汽車處置筑牢法理基礎。同時,運用共同締造理念,以公安為主體探索建立基層民警、社區工作人員聯合辦公機制,會同住建、城管等部門力量,扎實開展廢棄汽車專項治理行動,為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增色添彩。
宜昌磷石膏綜合利用裝置能力已超過產生規模。
走訪中,共排查長期停放嫌疑汽車1332輛,第一時間聯系車主自行處理1127輛。剩下具有明顯廢棄特征的205輛汽車,相關部門始終堅持依法依規和合情合理相結合,采取“三必須”“四步走”方式穩妥處置。
“三必須”即必須拍照固定證據、必須查詢車輛相關信息、必須第一時間通知車主。“四步走”即第一步:電話通知車主,限期自行處置;第二步:經通知暫不能自行處理的,依法拖移到指定停車場,催告車主自行處理,催告后前來接受處理的,立即返還車輛,對盜搶、查封、扣押、抵押狀態的車輛,通知、移交相關單位處置;第三步:對車主逾期不來接受處理或已達到強制報廢標準的(公告滿3個月),依法進行公告拍賣、強制報廢;第四步:對無法確認車輛所有人或者無法與車輛所有人取得聯系的,依法進行處置。
截至目前,全市廢棄汽車處理一直保持著無群眾投訴、無執法復議、無負面評價的“三無”紀錄。
日前,在廣泛調研和深入實踐基礎上,我市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廢棄汽車治理工作的通知,固化相關經驗做法。上線全市廢棄汽車管理系統,智慧平臺支撐得到進一步加強。
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李濤介紹說,我市已將2500余個停車場、29萬余個泊位,全部接入“全市一個停車場”,廢棄汽車再無“藏身之所”。
加快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廢棄汽車“化整為零”物盡其用
油液抽排、零件拆解、壓扁貯存……
6月20日,在位于猇亭區的宜昌物產報廢車輛回收拆解有限公司車間里,經過一系列工序,一輛輛廢棄汽車“化整為零”、重獲“新生”。
從“治”到“用”,如何做好廢棄汽車治理“后半篇文章”?宜昌延長“上下游” 補齊“前后端”,加快構建“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循環產業鏈。
猇亭園區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指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興發集團供圖
近年來,物產、仁澤、華源、欣徽弘等重點企業脫穎而出,通過新建新能源汽車拆解車間、改造升級傳統流水線、上馬專業設施設備等舉措,使得全市廢棄汽車拆解處理能力達到了每年6萬輛。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高延莉曾寄語這些重點企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不是‘收破爛’,而是擔綱藍天衛士,要扛起綠色低碳發展的重任擔當?!?/p>
于是,“不讓一滴油污污染土壤、不讓一滴廢液污染水質、不讓一縷廢氣污染大氣”,成為宜昌汽車拆解行業的執著堅守。
安全環保是前提,處理能力是 “法寶”,利用水平更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換言之,就是要將廢棄汽車的剩余價值“吃干榨盡”。
物產車拆公司是行業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示范企業,資源循環利用率達80.3%,高于行業平均5個百分點。
執行董事俞樺說:“訣竅就是 ‘精拆細解’,兼顧費用基礎上拆解得越精細,利用價值體現的越明顯?!?/p>
例如,新能源汽車電池部分的核心部件繼電器,僅有手機大小。如果拆解得當、重復利用,其價值將是“論斤賣”的十倍有余。
依靠過硬技術和專業知識的積累,廢棄汽車有價值的零部件被擺上“貨架”,成為“香餑餑”。
再看車身壓扁工序,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物產公司一方面用物理方式替代切割,避免造成污染;另一方面,聯合設備廠商革新技術,把單壓力缸改造為雙壓力缸,壓縮空間減少40%以上。
去年,物產公司循環利用廢鋼2萬噸、有色金屬1400噸、塑料2200噸、橡膠1600噸,實現產值5000萬元,創造利稅1000多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還大力支持大型成套設備高端再制造工程,培育壯大再制造龍頭。
天奇立帝2021年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再制造發動機遠銷海外;宜昌宜美2020年成為工信部廢鋼加工準入企業,已成長為鄂西南最大廢鋼加工基地。
構建全生命周期產業生態——
廢舊電池梯次利用“變廢為寶”
6月21日,邦普循環浸出除雜車間忙碌如常,一袋袋黑色的廢舊電池粉渣陸續投入接收槽,開啟“變廢為寶”的循環之旅。
邦普循環規劃廢舊電池回收能力為每年30萬噸,占據全國“半壁江山”。(記者林瀟攝)
浸出除雜車間是整個生產線的核心“樞紐”。物理拆解的廢舊電池在這里與硫酸“會合”,經濕法冶煉,生產出硫酸鋰、磷酸鐵溶液,以及鐵鋁鈣渣、石墨渣等,供給下游車間。
硫酸鋰溶液在鋰鹽車間,加入碳酸根反應后,得到白色的碳酸鋰;磷酸鐵溶液經過多次酸溶和再結晶,重新“生長”出滿足粒度和雜質要求的磷酸鐵。這兩種產品是邦普時代生產磷酸鐵鋰的主要原料,價值不菲。特別是碳酸鋰,當前價格超過每噸30萬元。
即使是價值不高的石墨渣,也能在出渣車間“洗盡鉛華”,經無害化處理后被制造成方磚,在建材領域煥發“第二春”。
生產主管程琦介紹說,邦普循環規劃廢舊電池回收能力為每年30萬噸,占據全國“半壁江山”,而且受益于深耕行業多年積累的經驗,以及萃取工藝的不斷改進,綜合利用率始終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時間回溯到2021年,宜昌抓住新能源產業“風口”,成功招引投資320億元的寧德邦普一體化電池材料產業園項目落戶,標志著新能源電池產業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以戰略眼光前瞻布局電池回收再利用領域,先行建成邦普循環一期項目,為打造“電池生產使用、梯次利用、回收與資源再生”全生命周期產業閉環贏得了主動。
除了邦普“巨無霸”,宜昌還招引長宸鋰能等一批重大項目跟進布局,建成后全市年處理電池能力有望達50萬噸、實現產值300億元,可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成長為全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基地。
來源 | 三峽日報
記者 | 高煒
編輯 | 張向陽
轉載須注明來源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