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
產量:畝均小麥1191斤(2023年夏糧數據),畝均玉米1110斤(2022年秋糧數據)
品種:鄭麥369、中麥578、新麥26、中麥27、泛麥8號
(資料圖)
特點:國家標準級別的“噸半糧田”
6月11日,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路網縱橫。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6月,盛夏的驕陽,炙烤麥田。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瓦店鄉廣潤坡腹地,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里,金黃的麥子鋪滿農田,“90后”種植大戶張先智操作著園區首輛無人收割機馳騁麥田,身后留下齊整的麥茬。
“絕收,顆粒無收?!眱赡昵跋氖諘r,河南省多地遭遇極端暴雨,地處蓄滯洪區的廣潤坡農田受災最為嚴重,張先智家的千余畝農田也未能幸免。他清晰地記得,直到2021年10月上旬玉米都該收割的時候,田地里的積水還能淹沒大腿。
今年麥收季,“中原糧倉”河南省再次遭遇了十年罕見的“爛場雨”,可這一次,經歷了災后重建的廣潤坡腹地5.6萬畝高標準農田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成為全國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領域唯一一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用科技為河南夏糧搶收畫上圓滿句號。
萬畝農田,防災減災的“演習場”
安陽縣瓦店鄉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是整個河南夏收最晚的地方。6月11日,新京報記者前往當地調研采訪的時候,路兩側的麥田里,隨處可見正在進行搶收作業的農機。
6月11日,農戶正在示范區的麥田里搶收。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站在安陽縣瓦店鄉廣潤坡農田服務中心的二層環廊上,萬畝國家級高標準農田盡收眼底。五橫三縱的路網兩旁是灌排兩用的生態溝渠鑲嵌在麥田中,一輛輛收割機在麥田中往返作業,麥茬碎在空中騰起。三五位農戶戴著大檐帽子站在地頭,看著麥粒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裝滿一車又一車,繁忙的麥收景象。一位農戶說,今年小麥長勢不錯,畝產預計在1100多斤?!爱吘故翘厥獾哪攴荩苤懔恕!?/p>
對于農業大省河南來說,今年的確是特殊的一年。5月,金燦燦的麥子剛進入成熟期,豫南地區卻突然陰云密布,遭遇了近十年來罕見的爛場雨。為守護好“中原糧倉”,財政部緊急下達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2億元,支持河南省對受災麥田開展農機搶收作業、對收獲潮糧開展烘干等減災減損相關工作。調度農機搶收、協調烘干設備和晾曬場地,加緊落地農業保險,河南全省由上至下掀起了一場“龍口奪糧”的夏收之戰。
“豫南搶收的時候,我們也協調了大量的農機馳援?!?022年12月,安陽縣瓦店鄉5.6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入選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項目,一期的萬畝高標準農田已經投產。耿廣恩是萬畝農田的“大管家”之一,農機、設備運維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農忙的時候,他和當地的鎮村干部一樣,終日守在田間,為夏糧豐收忙前跑后。
農機搶收麥子。安陽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因為豫南遭遇了爛場雨,豫北的麥收壓力隨之增加。”耿廣恩說,豫南地區雨情比較嚴重,園區所在的瓦店鄉雖然沒有遭遇爛場雨,但也一直持續陰雨。有農戶說,整個五月近乎沒有見到過太陽。那段時間,耿廣恩和同事們緊繃著神經,隨時監控著手機的數據?!坝刑鞖鈹祿缶?,我們得第一時間通知種植戶?!?/p>
探索未來農業發展新模式,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讓農戶不再靠天吃飯是示范區建設的初衷之一。耿廣恩介紹,目前,瓦店鄉先期建設的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農田灌、排水的智能控制。氣象預測預報、耕地質量監測與國家平臺對接,可以實時共享數據。墑情、苗情、蟲情、災情等“四情”監測,也已經實現了遙感監測、物聯網測控和大數據分析。對重大病蟲害進行智能化識別、調度和分析也實現了。
在農田服務中心的樓下,記者看到了國家氣象觀測站、環境災害預警站、環境科技監測站、植??萍急O測站,這些設備的綜合運用,為小麥等作物提供最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這些都是主站,每一塊麥田里都設有分站,采集上來的數據也更精準?!惫V恩說。
生態防護,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2021年的一場暴雨,讓當時處于安陽縣地勢低洼地的廣潤坡地區農田普遍受災,地勢最低的瓦店鄉受災最為嚴重。農戶的房子淹了,農田也淹了?!胞溩佣际炝?,結果全淹了,當時真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1歲的張洪文說起那場暴雨,眉目之間依舊露出難過和心痛的神情。
或許正是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更怕重蹈覆轍。2022年,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安陽縣啟動了9萬畝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區建設工作,旱能澆、澇能排,成為園區設計方案里最重要的幾個字。曾經受到過“洪澇傷害”的瓦店鄉萬畝高標準農田成為最先落地這幾個字的地方。
安陽縣副縣長馮玉純介紹,2021年由于廣潤坡地區河流決口漫堤、溝渠排水不暢等,導致存水時間較長,農作物全部絕收。在建設示范園的時候,就著力打造了“堤、路、溝、閘”四級生態防護體系。
示范區灌排兩用的生態溝渠。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萬畝麥田里,阡陌縱橫的15公里生態道路不僅是農產品的運輸通道、洪災時的逃生道路,還可以阻攔洪水。生態道路兩側的灌排兩用生態溝渠,平時可以用來蓄水灌溉,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則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每一條生態溝渠上都有智能物聯網節制閘,可自動調節溝渠內的水位。馮玉純說,目前園區正在建設排澇站,當洪水發生時,可將所有大田內的存水通過溝渠強排至洪河,實現“一日暴雨一日排出”,降低農作物受淹、農田受損程度。
厚積薄發的高標準農田“國家標準”
對于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的“表現”,張洪文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安陽縣是“中原糧倉”重要的一分子,多年前就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現在的示范區其實是原高標準農田的升級版?!斑^去家家戶戶都是幾十畝地,我家的200多畝地已經算是大戶了。”張洪文稱,他最初在外地經商開門市,2006年回到家鄉創辦家庭農場,種植小麥、玉米兩季農作物。后來,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鄉里以及鄰近整個廣潤坡地區開始大量的流轉土地,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準備。張洪文有幸成為當時高標準農田種植戶中的一員,土地也擴增至1300畝。
上個月底,在安陽縣瓦店鄉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舉辦了“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和“中國農業大學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這不僅是安陽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歷史上的一大喜事,也是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張洪文以示范園種植戶的身份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其實那年暴雨,張洪文家在高標準農田的1300多畝地也未能幸免,他自己是靠著農業保險才邁過了心里的坎兒,挺過了那段日子,但他和其他種植戶一樣,對高標準農田依然是認可的。“什么都是摸索著改進,越來越好,那年的洪水也確實太大了?!睆埡槲恼f,至少當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民種地比以前輕松了,那幾年,他家的麥子、玉米也確實增產了,品質也變好了。
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始于1995年,是由農業農村部、各省標準化主管部門組織申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負責批復創建。2022年,安陽縣災后重建的高標準農田建立之初,村里找到張洪文,問他是否要流轉更多的土地,再做一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洪文沒猶豫,直接答應了,他家的土地達到了2000畝,成為示范園里最大的種植戶。
千畝無人農場:耕、種、管、收無人化
記者在示范園見到了一個無人農場?!斑@個無人農場占地千畝,主要是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前端信息技術,實現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無人化耕、種、管、收,引領種糧大戶享受農業科技成果。無人農場的實現,將可大幅減少農業用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惫V恩告訴記者,今年麥收,無人農場首次嘗試使用無人收割機,算是一種探索和嘗試?!盁o人收割機其實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和嘗試中,示范園里包括無人收割機在內的農機等設備并不一定是最尖端的,但是一定是屬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我們把這些領先點東西融合在一起,進行技術探索和模式嘗試,為其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的推廣和應用做探索和準備?!?/p>
“90后”種植大戶張先智就是耿廣恩口中享受農業科技成果的種糧大戶之一。作為示范園最年輕的種植大戶和農機“老手”,張先智很自然的成了無人農場首臺無人收割機調試駕駛的體驗者。他駕駛著全新的收割機在麥田里行進。駕駛室對瘦瘦黑黑的張先智來說,足夠寬敞。他左手專注的操控著方向盤,右手的手指在右側的各種按鍵上來回切換,為農機設定好收割的路線。
90后種植大戶張先智駕駛收割機馳騁麥田。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6月11日,晌午時分,太陽正烈,麥田里的氣溫逼近40攝氏度,收割機的駕駛室里,卻比想象中舒適。空調出風口呼呼地冒著冷氣,和機器的轟鳴聲混在一起。雖然七八歲就跟著父親張洪文在地里干農活,學會了開拖拉機,但第一次調試無人收割機,張先智還是有點“手生”。收割機駛過,偶爾會有一小塊麥田成為漏網之魚。無人收割機完成大面積收割之后,張先智把收割機調整成人工駕駛機器掃尾,查漏補缺,確保顆粒歸倉。
張先智的笑容很燦爛,即便是在夏收夏播農忙時,每天披星戴月的馳騁麥田時,他的笑容里也沒有流露出一絲的疲憊。“熱愛,就不覺得辛苦。豐收了,高興嘛。”
今年,張先智家的2000畝地,畝產不算是最高產的一年,但也是一個豐收年。訂單式農業讓他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信心。張先智說,他家的小麥的播種、防病蟲害等多個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站在麥田旁,操控著遙控器,就完成了小麥種植。平時,通過手機的智慧云平臺監控著小麥的長勢,隨時調控著各項數據,實現了小麥種植的智能精細化田間管理,讓每一顆小麥粒都更飽滿。
收割機在麥田里搖搖晃晃,駕駛室里的張先智的手機隔段時間就會響起,除了自家的麥田,他也會開著農機,幫著周邊的農戶收麥子。
麥收尾聲,一場驚心動魄的雨
傍晚時分,太陽下山了,風吹過麥田,掀起層層麥浪,示范園迎來了中最舒適的時候,麥田里的農機沒有停下的意思。整個河南省的麥收已經接近尾聲,示范園的麥收完成后,將為整個河南省的麥收畫上句點,不敢松懈。
園區的氣象監測設備顯示,當晚可能會有降雨。不少農戶在手機里接收到信息,開始加緊搶收小麥。田間地頭,當地縣、鄉政府的人員一直蹲守在現場,見農機不夠用,立即協調掉配農機,緊急搶收。
剛剛還溫柔的天氣,突然刮起了狂風,天色瞬間暗了下來,預料之中的雨還是來了。張先智父子倆和其他農戶趕忙加快了麥收的動作。雖然根據經驗,這雨來得快,去得應該也快,但父子倆還是緊張起來。其他農戶的麥田都收了差不多,可父子倆的地塊大,數百畝的麥子還沒來及收?!澳壳皝砜?,影響不大,但如果持續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或許是因為經歷過一次暴雨,張洪文的語氣里開始透露出不安。
豫南的“爛場雨”中,部分小麥發芽、發霉、減產,就連農業專家也明確提到,“已經成熟的小麥,面對這樣的天災從技術上近乎是無計可施的。”
晚上8點多,麥田上方的夜空中,一道道閃電讓農戶們神情緊張。一塊麥田里,多輛農機并駕齊驅。“從目前進度估算,晚上11點40分應該可以收完?!?/p>
夜漸深,農機的光亮,點亮麥田,轟隆隆的機械聲回到在麥田中。好在農戶們的經驗是對的,雨悄悄的停了,一輛輛收割機陸續駛出麥田,張洪文、張先智家最后一塊麥田搶收完成。至此,安陽縣47.56萬畝小麥全面收獲完成。
“這場雨,對于麥收是挑戰,對于剛剛播種下的玉米卻是極好的?!焙迷谟畜@無險,不是持續的暴雨,輕松下來的農戶們終于有心情開始聊起了下場雨的好處。
打造國家高標準農田“標桿”
科技的力量并非無窮,但至少能讓農民們打有準備之戰。
耿廣恩介紹,示范園每一塊農田都是試驗田。僅僅是灌溉就有固定式噴灌、自動伸縮式噴灌、平移式噴灌等八種模式?!懊恳环N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根據農作物種類、土壤結構、地形地貌的不同,使用地下、地表兩種水源,然后應用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灌溉和施肥,節省了不少勞力和成本?!?/p>
在各種探索中,從技術到設備,示范區也在不斷的優勝劣汰。以自動伸縮式噴灌為例,可以隱藏在麥田里,對地勢不平的農田比較友好,但因為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提前在地下鋪好管線,成本就比較高?!斑@種灌溉模式在全國一些地方在嘗試推行,并且被認可,但對于我們當地來說,顯然不是最佳、最適用的灌溉模式,所以預計示范園二期的建設中,自動伸縮式灌溉模式或將面臨淘汰?!?/p>
在耿廣恩看來,目前,園區的氣象監測是實時監測,提前自動化精準預警,給農戶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是下一步要攻克的。
記者從安陽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根據規劃,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區將通過3年標準建設,探索構建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理的標準體系,制定目前亟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標準。
瓦店鄉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只是一個開始,作為全國首批、河南唯一的“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安陽縣瓦店鄉5.6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正在加速建設。未來,通過1個智慧農業指揮調度中心、4級生態防護體系、8種智能灌溉模式、1個千畝無人農場,這5.6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將實現田間農事的機械化、田間灌溉的智能化、田間管理的精細化,改變項示范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實現節水、節肥、節藥,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讓糧食產量穩中有升。
耿廣恩在廣潤坡農田服務中心向記者展示智慧云平臺。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一組數據也在展望著示范區實打實的美好未來: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年新增糧食1173.15萬公斤,年節水565.2萬立方米;年新增糧食產值1822.23萬元,年新增節水節能效益1121.38萬元,年節約肥料效益76.55萬元,年新增排澇效益1920.19萬元,年減排效益362.32萬元,年新增效益總和6030.56萬元。
目前,先期的萬畝農田已超出“噸半糧”的標準,即一畝地年產量超過一噸半的農田。
在安陽縣瓦店鄉,那一場暴雨洪澇災害已經成為記憶,種植戶對未來智慧農業滿是期待。這兩年的親歷,讓他們有個念頭愈發強烈——終有一天,農業可以不再純粹靠天吃飯。
調研筆記: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科技能提供多少底氣
上一秒驕陽似火,下一秒狂風大作、天地變色,身在麥田中,新京報記者真切地感受到農業“靠天吃飯”的“驚心動魄”。天上有無人機,地里有無人收割機,手機能直接遠程控制農田排水,那又怎么樣。從機手到農戶,從技術員到老把式,全都神情緊張。雨中奔忙的收割機持續轟鳴,記者在第一現場曾滿懷期許地追問受訪者——“我們的高標準農田”面對“天色突變”是否有更放松、更高效的應急辦法?對方輕輕搖了搖頭。在變幻莫測的自然面前,人力有時而窮。
數千年來,人類恐慌于災害降臨耕地之間。因為害怕饑餓,害怕一年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但面對天地偉力,農人們并非無法可施,尤其是這些年來,能做的事情其實越來越多。
這就是科技興農的分量。好年景時,我們能盡力增加收成;碰到洪澇與干旱,我們能盡量減少損失,甚至避免損失?!疤焐蛔儭?,農人們仍難免緊張,但底氣正越來越強。
記者所處的萬畝農田,科技碩果累累,連土壤里也藏著科技。高標準農田應用了耕地質量提升集成技術,不僅能夠減少土壤農藥殘留和補充土壤菌群,還能疏松土壤,減少土壤板結,為作物生長提供最營養舒適的環境,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這也是為什么在河南遭遇“特殊的年份”時,示范區的麥田還能實現穩產增收的重要原因。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高標準農田的建立的確讓農民、農業嘗到了甜頭,可高標準的背后,是“高標準”的資金投入、政策傾斜,“高標準”里顯然有“高投入”“高門檻”。下一步如何“降低門檻”,讓國家級高標準農田在廣袤的田野上被更多復制、推廣,是“未來農業”急需思考的。
無論如何,兩年前還經歷洪水的絕收農田,今年就變成了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變成了“噸半糧田”,都讓人對“端牢中國飯碗”增加了信心,對科技興農增加了信心。
信心不止來自科技,也不能僅來自科技。麥收調研時,記者觀察到,與農戶一同堅守到最后的,與種植者及技術員一起緊張兮兮面對天色突變的,還包括了縣里鄉里村中的干部,直到顆粒歸倉,他們的快樂以及如釋重負的心情,絕不輸農戶半分。在這個有悠久耕種歷史的中原大地上,對糧食的牽掛,對麥子的呵護,早已深入所有人的血脈,守護糧食安全,人心才永遠是最堅實的屏障。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河南安陽丨洪水后迎“噸半糧田”,高標準農田“國家級”什么樣?
安徽石臺縣再次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前沿資訊
當前視訊!龍磁科技:程起建辭去公司財務總監職務
電影中尉外國(電影中尉)-天天動態
全球視訊!消息傳來!已死亡,在水泥廠發現部分尸塊
龍舟競渡甜城湖 內江熱鬧迎端午
白帶發黃是怎么回事沒有異味_白帶發黃是怎么回事 快資訊
環球熱議:2023年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標準及檔次 按最低檔次繳
天天即時看!富祥藥業:兩高管擬合計以230萬元-370萬元增持股份
洗盡鉛華下一句是什么-洗盡鉛華下一句
交警執法將沖卡摩托車推下斜坡 湖南株洲通報:多名責任人被處分
全球熱議:深空彼岸正式完結,辰東宣布請假一年,遮天動漫終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