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和國際合作等八方面,提出37項舉措,以提升兩大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在美國對華為發動一系列制裁,以及打壓中國軟件產業的背景下,《若干政策》的出臺意義深遠。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結合中芯國際耗時不到20天便在科創板上市,可見國家的支持力度和市場的投資熱情。相信《若干政策》的出臺,將激發我國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的創新活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中國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技術上存在明顯短板。作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中國自給率偏低,嚴重依賴進口。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累計進口金額為3055.5億美元,出口金額為1015.78億美元,貿易逆差近204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累計進口1546.1億美元,同比增長12.2%,是進口額最大的商品;出口505.1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1000億美元。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5G網絡、自動駕駛等新興科技的持續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從汽車行業看,隨著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的發展,對IGBT芯片和自動駕駛芯片的需求越來越大。IGBT是汽車電控的核心,其成本占電機控制器總成本的近50%,占整車成本的7%~10%,是純電動汽車除電池外最昂貴的部件,我國新能源汽車IGBT產品98%以上依賴進口。同樣,自動駕駛芯片也是國外品牌一統江湖。在車用芯片方面,我國目前僅有比亞迪、華為、寒武紀、地平線等少數幾家企業有所布局。從實際應用來看,車規級芯片是恩智浦、英偉達、英飛凌、Mobileye、德州儀器等國外品牌的天下。
中國是全球新車產銷第一大國,對車用芯片的需求自然是最多的。隨著國際環境發生變化,隨著《若干政策》的出臺落地,無論是從產業安全、供應鏈完整、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還是產業高質量發展角度看,讓中國汽車早日擁有“中國芯”是必由之路,這就需要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全方位趕超。
不過,要想在集成電路產業取得突破并不容易。產業發展了幾十年,業務模式已經成熟,國際分工已然形成,且基本穩定。IDM模式、Foundry模式、Fablees模式都是基于各自企業的特點而逐漸演化形成的,由于試錯代價太過高昂,大多數企業很少去跨界嘗試。作為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型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以海量投資作為“入場券”。無論是制造、測試、封裝,動輒要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規模,沒有投入的底氣就無法在競爭中拔得頭籌。同時,研發和技術的成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但當前我國相關人才明顯稀缺?!吨袊呻娐樊a業人才白皮書(2018-2019年版)》顯示,我國半導體從業人員總計46.1萬人,預計到2022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為72.2萬人左右,還有近30萬人的缺口,尤其是高端人才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極度匱乏。更何況,車規級芯片的研發難度和技術含量更高,對產品可靠性、安全性和長效性的要求也更高,這就要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
筆者認為,汽車行業應當形成這樣一種共識:要像此前對待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關鍵零部件一樣,重視汽車芯片。首先,相關行業應攜手聯動,集合資源,共同攻關。汽車行業應與集成電路等行業加大協同力度,明確本行業的獨特需求,加強合作。其次,要敢于試錯。自主芯片發展需要應用支撐,不要怕自主芯片有缺陷,要敢于嘗試,積極改進。正如廣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堅近日在公開場合所說,作為國有整車廠,要肩負起應用國產芯片的勇氣,在控制、微處理器、邏輯芯片、功率器件等方面踴躍嘗試中國芯片。第三,要短期與遠期共同謀劃。短期看,向跨國公司采購芯片是經濟之舉,也暫時沒有供應安全之憂;但從長期看,行業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在舒適圈中打轉,要積極謀求芯片領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責任編輯:linlin]
淮安區流均鎮扎實開展鎮村防汛督查工作 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第六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花盆藝術節正式開幕 共有111件作品獲獎
黑龍江出臺支持穩增長助力產業振興政策措施 降低產業用地成本
哈爾濱發布通知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 確保經濟平穩健康
黑龍江綏芬河市首個汽車配件出口項目正式落地 推動更高水平出口
四川聚焦25個領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 落實獎勵制度發動群眾舉報
四川加快推進省內黃河干流首個生態護岸工程 工程概算總投資6459
四川綿陽探索施行“交地即交證”改革服務 推動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煙臺牟平區玉林店鎮積極推進撂荒地復墾復種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山東臨沂市全民閱讀聯盟成立啟動儀式舉行 健全完善全民閱讀工作
江西發布優化消防執法營商環境六項措施 強化指導培訓服務
江西發布2022年清明節安全文明祭掃倡議書 提倡創新祭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