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網民普遍認為其直擊當前嬰幼兒照護的痛點和堵點,提出的許多重要舉措振奮人心,成效值得期待。
帶娃現實困境:家長時間有限、托育服務供給不足
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在各類照護服務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近80%的嬰幼兒由祖輩參與看護和照料
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后,許多家庭選擇養育兩個孩子,家庭育兒負擔較重,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也快速上升。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高等學校共開設嬰幼兒照護專業點1151個,招生人數為29.6萬人,但,全面兩孩政策遭遇“沒人帶孩子”的現實困境。
當前依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同時,各省份的生育獎勵假從30天至3個月不等。現實中,很多職業女性會為了事業發展主動放棄部分產假,盡快回到職場打拼。而在大多數雙職工家庭里,父親照顧孩子的時間更少。父母時間的缺失,很多家庭不得不選擇隔代養育。但即便老一輩付出了巨大代價,仍存在教育理念沖突、時間精力不足等問題。社會育兒服務成為很多家庭的一項基本需要。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社會轉型與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菊華認為,當前托育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是突出問題,即便有些早教機構能提供短時間的托育服務,但質量往往難以保障。
嬰幼兒照護新政策四大亮點
國務院辦公廳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文件公布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家長強烈共鳴,其中很多具體措施更是被稱贊“寫到家長心里去了”。
首先,家長照護嬰幼兒時間有望更加充足
。時間短缺是當前父母照護嬰幼兒的最大短板之一。《指導意見》提出,全面落實產假政策,鼓勵用人單位采取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等積極措施;支持脫產照護嬰幼兒的父母重返工作崗位,并為其提供信息服務、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并且鼓勵地方政府探索試行與嬰幼兒照護服務配套銜接的育兒假、產休假。盡管面臨增加勞動力成本等挑戰,但。
其次,“單位托管”模式將更加普及和完善。
職場人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工作單位,“單位托管”模式因其便利性已在部分企業機構施行,成為其員工福利和競爭力的體現。《指導意見》此次明確將用人單位納入到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中來,并提出支持用人單位以單獨或聯合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的方式,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航海學院航運經貿學院副院長葛春鳳此前便表示,單位提供場所、專業企業介入管理的單位托幼機構能有效解決員工與幼兒的“遠距離難題”,有利于增強員工的獲得感。
各方助力,用人單位的嬰幼兒照護條件也將更加完善。
《指導意見》提出,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計劃生育協會、宋慶齡基金會等群團組織和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社會監督、強化行業自律,大力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健康發展。以當前各級工會持續推進的女職工休息哺乳室建設為例,截至2018年9月,全國建立女職工休息哺乳室的基層企事業工會達28.6萬個,涵蓋單位58.7萬家,覆蓋女職工1857.1萬人。
再次,家門口的“社區托管”值得期待。
《指導意見》提出,居住區要建設和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及配套安全設施;注重發揮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依托社區,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這些照護服務可以是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樣化的服務,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得到方便可及、安全可靠、普惠公平的嬰幼兒照護服務。
最后,《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備案登記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質量評估制度,制定機構設置標準和管理規范,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另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梳理發展中的堵點難點,通過采取提供場地、財政補貼、稅費優惠、減免租金、優先保障建設用地等政策措施,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對服務人員緊缺、素質相對不高等問題,《指導意見》還提出,加快培育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特別強調,要“依法逐步實行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對虐童等行為零容忍,對相關個人和直接管理人員實行終身禁入。”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嬰幼兒照護
安徽合肥今年首批設置697處西瓜銷售點 瓜農可免費進入銷售點位
安徽開展夏季酒駕醉駕集中整治百日行動 嚴防酒駕醉駕肇事肇禍
安徽公布11起民生領域案件第四批典型案例 嚴打食品違法行為
安徽出臺2022年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計劃 共計劃省級一類賽27項
安徽發出倡議書倡導共同做好節約用電工作 商業場所合理用電
安徽安慶市正式成立“老年助餐慈善基金” 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安徽淮北積極落實2022年電網防汛度汛措施 加強防汛專項應急演練
安徽全椒縣完善拓展人力信息資源助企用工 撥付職業技能培訓補貼
宿州市埇橋區柔性引進博士推進鄉村振興 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安徽印發出臺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革方案 以零為基點編制預算
安徽公布2022年度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入選項目 推動提高藝術創作組
淮北相山區持續推動綠色食品產業群發展 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