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資料圖】
問題一:什么是情感障礙? 情感障礙 和雙相障礙是同義詞,已合并
雙相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西方發達國家90年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雙相障礙終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報道雙相I型患病率為1%,雙相I型與II型合并為3%,若加上環性心境則超過4%。發病年齡高峰期15-19歲,首次多為抑郁發作,往往一至數次抑郁發作后再出現躁狂或輕躁狂發作。目前,我國尚缺乏系統的雙相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香港特區(1993)男性1.5%、女性1.6%。
西醫學名:雙相障礙
其他名稱:雙相情感障礙,雙相心境障礙
主要病因:生物學因素,遺傳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
傳染性:無傳染性
疾病簡介
心境是指強度較低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感,是在一段時間內精神活動的基本背景。情感是指人們感知客觀事物時所伴隨的相應態度和外部表現,如喜、怒、哀、樂、悲、、驚等體驗和表情。
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既往稱為情感障礙(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異常改變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精神障礙,表現為情感高漲、精力旺盛、言語增多、活動增多,稱躁狂狀態;情感低落、 *** 缺乏、精力下降、興趣減少、活動減少,稱抑郁狀態;嚴重時伴有幻覺、妄想、緊張癥狀等精神病性癥狀。
雙相障礙是心境(情感)障礙的一種類型,也稱雙相心境(情感)障礙,指發病以來,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種心境障礙。躁狂發作需持續一周以上,抑郁發作需持續兩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環出現,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時出現。一般呈發作性病程,每次發作后進入精神狀態正常的間歇緩解期,大多數病人有反復發作傾向,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編輯本段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生物學因素
①神經生化,精神藥理學研究和神經遞質代謝研究證實,患者存在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和相應受體功能改變,大腦神經突觸間隙5-羥色胺等神經兄核拿遞質含量異常;②5-羥色胺(5-HT)功能活動缺乏可能是雙相障礙的基礎,是易患雙相障礙的素質標志;③去甲腎上腺素(NE)功能活動降低可能與抑郁發作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功能活動增強可能與躁狂發作有關;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動降低可能與抑郁發作有關;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性神經遞質,有研究發現雙相障礙患者在漿和腦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調,第二信使是細胞外信息與細胞內效應之間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失調。
遺傳學因素
家系調查發現,雙相I型障礙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雙相障礙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的一級親屬中發病率高數倍,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方面,不少學者探討了與雙相障礙可能有關的標記基因,但尚無確切可重復驗證的結果,雙相障礙的易感基因尚需進一步研究。目前,有關雙相障礙遺傳方式傾向為多基因遺傳。
心理社會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環境應激事件可以誘 *** 感障礙的發作,如失業、失戀、家庭關系不好、長時期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等。遺傳因素在情感障礙發病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素質,而具有這種易感素質的人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促發下發病。
總體來說,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傾向認為,遺傳與環境因素在其發病過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遺傳因素的影響可能較為突出。[1]
編輯本段疾病分類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標準: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國際分類法系統(羨搭ICD-10),美國分類法系統(D-Ⅳ)。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
問題二:什么叫雙向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也稱躁郁癥,是一種情感性疾病。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是一種發作性、反復性的終生疾病。“雙相情感障礙”的特征是劇烈的心境搖氏枝擺,患者有33%的時間是處于抑郁狀態,11%的時間是處于躁狂狀態。處于心境低沉“空虛”的特殊時期(會有無望或悲觀的感覺),往往伴有多種植物神經系統紊的癥狀。
有60%的患者20歲以前就已出現雙相障礙癥狀,但很多時候“雙相情感障礙”容易被延誤診斷,心境不一致的患者經常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由于輕躁狂發作易被忽視,致使單相抑郁成為最常見的誤診原因。實際上,行為沖動、思維奔逸常常預示著有“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生。
問題三:什么是雙極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狂抑郁癥,是一種涉及一次或多次嚴重的躁狂和抑郁發作的疾玻這種疾病使人的情緒搖擺于極度高漲和悲傷失望之間,在這兩種狀態之間會存在情緒正常的時間。在美國,有兩百萬以上的人受到雙相情感障礙的困擾。
問題四:情感障礙是什么樣表現 情感障礙也叫雙面情感障礙 目前大多數都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最終的坎還是自己的內心,所以心理治療是最好的方法! 下面我介紹3種治療的方法: 靜心:靜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負面情緒,敞開內心,找回生命的本真,你將能接納自...
問題五:雙向情感障礙是什么意思? 雙相障礙屬于心境障礙的一種類型,指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疾病。研究發現,躁狂發作前往往有輕微和短暫的抑郁發作,所以多數學者認為躁狂發作就是雙相障礙,只有抑郁發作的才是單相障礙。D-IV中將雙相障礙分為兩個亞型,雙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發作及重性抑郁發作,雙相II型指有輕躁狂及重性抑郁發作,無躁狂發作。值得注意的是,雙相抑郁未引起臨床醫生足夠重視,有報道37%的雙相抑郁患者被誤診為單相抑郁,長期使用抗抑郁藥治療,從而誘發躁狂、快速循環發作,使發作頻率增加。
又稱
雙相情感障礙
英文名稱
polardisorder,BP
英文別稱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診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見癥狀
抑郁發作,躁狂發作,混合發作
病因 聽語音
雙相障礙病因未明,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其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雙相障礙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環性氣質。應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會心理因素。然而,以上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雙相障礙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臨床表現 聽語音
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按照發作特點可以分為抑郁發作、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
1.抑郁發作
雙相抑郁發作與單相抑郁發作的臨床癥狀及生物學異常相似而難以區分,雙相抑郁因表現不典型往往被忽視。正確診斷雙相抑郁障礙是合理治療的前提。兩者的治療方案及預后轉歸存在明顯差異,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人口學特征 ①性別 單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幾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雙相障礙患者中性別差異不明顯;②年齡 雙相障礙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單相抑郁癥為40歲,前者明顯早于后者,尤其是25歲以前起病的首發抑郁是雙相抑郁的重要預測因素;③家族史 家系調查和雙生子研究已經證實雙相障礙的家族聚集性,與單相抑郁相比,雙相障礙(尤其是雙相I型)患者的家系傳遞與遺傳因素的關系更密切。
(2)抑郁發作的特征 ①病程特點 與單相抑郁相比,雙相抑郁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反復發作較頻繁;②癥狀特征 雙相抑郁區別于單相抑郁的癥狀特征包括情緒的不穩定性、易激惹、精神運動性激越、思維競賽/擁擠、睡眠增加、肥胖/體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觀念和共病焦慮及物質濫用(煙草、酒精、品等)。
2.躁狂發作
(1)心境高漲 自我感覺良好,整天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顏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圍人的共鳴,引起陣陣的歡笑。有的患者盡管心境高漲,但情緒不穩,變幻莫測,時而歡樂愉悅,時而激動怒。部分患者則以憤怒、易激惹、敵意為特征,甚至可出現破壞及攻擊行為,但常常很快轉怒為喜或馬上賠禮道歉。
(2)思維奔逸 反應敏捷,思潮洶涌,有很多的計劃和目標,感到自己舌頭在和思想賽跑,言語跟不上思維的速度,言語增多,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即使口干舌燥,聲音嘶啞,仍要講個不停,信口開河,內容不切實際,經常轉換主題;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3)活動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興趣廣泛,動作迅速,忙忙碌碌,愛管閑事,但往往虎頭蛇尾,一事無成,隨心所欲,不計后果,常揮霍無度,慷慨大方,為了吸引眼球過度修飾自己,嘩眾取寵,專橫跋扈,好為人師,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舉止輕浮,常出入娛樂場所,招蜂引蝶。
(4)軀體癥狀 面色紅潤,雙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擴大。睡眠需要減少,入睡困難,早醒,睡眠節律紊;食欲亢進,飲食,或因過于忙碌而進食不規則,......
問題六:什么是難治性的情感障礙 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國外改稱心境(mood)障礙,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躁狂)或低落(抑郁),或兩者交替出現。情感障礙嚴重者稱為情感性精神病。
心境低沉,包括沮喪、悲傷、絕望、自責等體驗。另外還可伴有疑病、思維遲緩、自罪妄想、貧窮妄想、虛無妄想、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動作遲緩等可惜癥狀;在生理方面考慮可以有失眠、食欲減退、閉經、體重下降、時候容易疲勞傷人、周身不定處的疼痛、胸悶、腹脹等癥狀同情。抑郁是各種抑郁癥的中心待人遇見癥狀。
問題七:什么是雙向情感障礙? 應該是雙相,不是雙向。雙相情感障礙是精神科的一種分類,指的是患者既有抑郁癥也有躁狂癥。抑郁癥與躁狂癥是兩個叮同的病癥,兩者的外在表現相反,當抑郁癥者出現了躁狂后,就認為是雙相情感障礙。
出現這種狀況一般是患者先有抑郁癥,抑郁癥嚴重導致長時間失眠,接著就會出現躁狂。
問題八:什么是雙極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狂抑郁癥,是一種涉及一次或多次嚴重的躁狂和抑郁發作的疾病。這種疾病使人的情緒搖擺于極度高漲和悲傷失望之間,在這兩種狀態之間會存在情緒正常的時間。在美國,有兩百萬以上的人受到雙相情感障礙的困擾。
雙相情感障礙一般從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早起開始,持續一生。由于雙相情感障礙經常不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疾病,患者可能會沒有必要的為之受苦多年。
雙相情感障礙可能對患者及他們的配偶、家庭成員、朋友和雇主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破壞性。盡管沒有已知的根治辦法,雙相情感障礙是可以治療的,并且康復是可能的。具有雙相情感障礙可以保持成功的人際關系,和從事有意義的工作。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結合可以幫助絕大多數患者重新回到具有生產性的,充實的生活。
一、情感障礙的定義及特征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相應的內心體驗。
情感活動與大腦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大腦皮層調節著情緒和情感的進行,控制著皮層下中樞的活動。包括丘腦、下丘腦、邊緣系統和網狀結構的機能。網狀結構在情緒的構成中起著激活的作用,它所產生的喚醒是活躍情緒的必要條件,它能夠降低或提高腦的積極性,加強或抑制對刺激的回答反應,人的情緒色彩和情緒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狀結構的狀態。動物實驗表明邊緣系統含有最高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并對情感活動的調節有著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學派認為,情感障礙的基礎是皮質與皮質下部神經過程的紊,情感的改變與代謝障礙有關,特別是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障礙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感倒錯、表情倒錯是由于其大腦皮質出現彌散性抑制,而引起情感調節方面障礙的結果;情感淡漠是大腦皮質及皮質下功能衰退的結果,或是大腦皮質及皮質下部的抑制。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癔癥患者的桐凱情感脆弱、強制性哭笑及易激惹與大腦皮質活動的破壞或減弱相關。躁郁癥中的抑郁發作可能是缺乏中樞兒茶酚胺,主要是缺乏去甲腎上腺素及活性減低所致;躁狂發作可能為兒茶酚胺過多,受體部位的去甲上腎腺素活性增強所致。
二、情感障礙的分類
情感障礙通常分三大類:病理優勢情感;情感誘發障礙;情感退化。
1.病理優勢情感
病理優勢情感是指在病態的精神活動中居于顯著優勢地位的情感,這種情感與客觀刺激的強度和性質不相關,與病人的內心體驗有一定聯系。
(1)病因
情感高漲:常見于情感性障礙中的躁狂癥;若情感增高的程度從輕度愉快、高興到最高程度的極樂、狂喜,并帶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神秘色彩,即銷魂狀態,可見于癲痛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欣快:多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青春型。
情緒低落或抑郁:抑郁癥、反應性抑郁癥、抑郁性神經癥、焦慮性神經癥、強迫癥、更年期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后抑郁。
焦慮、驚發作:可見于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廣場癥、病癥、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
:以性神經癥為突出,也可見精神分裂癥的早期。
(2)特征
情感高漲:指病人的情感活動在長時間內持續增高,表現得歡欣喜悅、輕松愉快、自我感覺良好,顯得忙碌、精力充沛,談話時手舞足蹈,笑逐顏開,表情生動,聯想豐富、話多、夸大、聲調高昂,興趣廣泛,對什么都感到樂觀,好像從無什么憂愁和煩惱。但病人此時易激惹,稍不如意即勃然大怒,或遇傷心事馬上哭泣流淚,可在瞬間恢復如初。它往往與思維奔逸與活動增多同時出現,構成躁狂狀態。
情感高漲增高的程度從輕度愉快、高興到最高程度的極樂、狂喜或消魂狀態,極樂狀態下自覺良好,若逢大喜,并無思維奔逸或動作增多,可有輕度意識障礙。
情感高漲包括以下三種癥狀:
躁高漲。以持續的情感高漲或易激惹為主要臨床癥狀,并伴有思維奔逸、自負夸大、動作增多、行為輕率、注意力渙散、性欲亢進等癥狀。其情感高漲具有感染力和共鳴性,與內心體驗協調一致。此病有反復發作傾向,間歇期精神正常。
癲痛性精神病。此類患者可有情感高漲癥狀,情緒增高所表現的愉快感達到極樂消魂狀態,自覺良好逢大喜,但內心體驗與不符合周圍環境,言語雖然增多,但不連貫,無感染力,有輕度意識障礙。既往患者長期有反復發作的癲癇病史。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此類患者往往有長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質史,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時或使用之后,出現精神運動性興奮及異常情緒,從懼到銷魂狀態。同時還常伴有豐富生動鮮明的幻覺,以埋空及軀體和精神依賴癥狀。
欣快:通常指在腦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快樂局液喚心情,患者自覺良好、幸福、面部呆傻、愚蠢、幼稚,無豐富的內心體驗,顯得單調刻板,引不起正常人的共鳴。
情感低落或抑郁:指負性情緒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增高。它與情感高漲相反,患者心境抑郁、悲觀厭世、整日杞人憂天、了無興趣、自我評價過低,有度日如年之感,常自責、出現自念頭和企圖。情緒低落常伴有思維緩慢、言語及動作減少,意志下降,反應遲鈍。這種心情與周圍環境關系密切。其病癥有以下兩種:
腦器質性與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在器質性腦病中,如腦動脈硬化導致的精神障礙、肝性腦病等,欣快是情感障礙的一個常見癥狀,患者自覺良好、幸福,有淺薄的詼諧、戲謔行為,因為記憶智能受損,給人以愚蠢幼稚的感覺和呆傻,其精神癥狀往往具有可逆性,隨原發疾病的好轉而消失。
精神分裂癥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的器質性病理基礎不明顯,精神癥狀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不協調為主要臨床特征,表情做作,情緒欣快,動作幼稚,興奮沖動,片斷的幻覺和妄想。此類患者病程長,預后較差。
焦慮、驚發作:焦慮(anxiety)指在缺乏充分根據或明顯客觀因素的情況下,過分嚴重的估計自身狀態或周圍環境,擔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脅?;颊吒械綗┰瓴话病⒕o張懼、憂心忡忡,以致搓手頓足、唉聲嘆氣,如大臨頭、惶惶不安。也可伴有心悸、出汗、四肢發冷及胃腸功能失調的癥狀。
其病狀有以下幾種:
雙相情感性障礙抑郁相。以持續的情感低落、思維遲鈍、活動減少及意志減退為本病主要特征。表現了無興趣、愁眉苦臉、悲觀厭世、自覺生不如死、精力減退,常自責自罪、消極自等,具有晝重夜輕的特點?;颊邔ΣB毫無自知力,癥狀不因環境的改變而好轉。
更年期抑郁癥。起病緩慢,先有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全身不適、早醒、內分泌衰退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可出現焦慮抑郁、緊張懼,但思維和運動抑制不明顯。部分患者有自罪、疑病、虛無妄想及嚴重的消極行為。
反應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障礙中,有一類在精神創傷下一個月左右,情緒低靡、沮喪、興趣降低,內疚或抑郁,可伴有焦慮、緊張或激越情緒為其特點的反應性抑郁狀態?;颊叩恼麄€精神活動集中于創傷性體驗,只要與精神因素有關的情景,均易引起患者的情緒反應,就算時過境遷,仍有“觸景生情”之感。由于環境的改變癥狀??珊棉D。
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精神分裂癥殘留期,因為心理因素、精神藥物及內源性因素等,可出現抑郁癥狀。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呆滯、衰弱、被動及企圖自,感覺孤獨、茫然,思想散漫、阻塞,常與一些空洞、虛無的觀念糾纏,情感與思維、行為及環境不協調,不會因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善。
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抑制癥狀常在腦器質性或軀體疾病后發生,表現為焦慮性抑郁,無明顯思維抑制,常有疑病念頭,癥狀具有波動性,通常隨軀體疾病的好轉而消失。
驚發作:突然的、自發的、難以理解的驚體驗、、焦慮,伴有呼吸困難、頭暈、心悸、瀕死感等軀體癥狀。
焦慮癥。焦慮癥分為急性焦慮(即驚發作)和廣泛性焦慮。驚發作是指原因不明的突發性緊張、懼、瀕臨死亡,伴有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紊,如心悸、呼吸困難、胸痛、震顫等,發作時間較短,大多不超過60分鐘,發作后正常。廣泛性焦慮是指持續時間較長的,原因不明或對象不明和內容的懼、緊張,并伴有植物神經癥狀。
抑郁癥。抑郁癥常伴有焦慮或驚發作,但其焦慮和其嚴重的抑郁癥狀并存,以抑郁、自罪、悲觀、絕望、興趣低下、能力下降、消極為主,抗抑郁劑療效不錯。
強迫癥。此病可伴有焦慮及驚發作,但是在強迫癥狀即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時,患者感到痛苦而焦慮、懼、緊張等,通常隨強迫癥狀的好轉而消失。
:病人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事物時,產生的一種緊張的心情。明知這種感是不正常的,卻擺不了。的內容有:如怕臟、怕空曠的廣場、怕見人、怕臉紅、怕上學等。
癥。以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懼害怕的對象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常見者有動物、高處、廣場、閉室和社會活動等,有回避行為,伴有植物神經癥狀。明知不合理,卻反復呈現,控制困難。
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在妄想、幻覺的支配下,可出現懼、害怕等,但對象不明確,無自知力。
2.情感誘發障礙
情感誘發障礙是指情感始動功能失調,受到刺激時情感易于誘發或誘發困難。
(1)病因
易激惹:患者的情緒容易激惹、憤怒、稍遇刺激勃然大怒,激怒,易與人發生沖突。常見于躁狂癥、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神經癥。
病理性激情:患者誘因不明顯或在心境惡劣的背景上,突然發作,極強烈,為時短暫的怒情緒;并由此產生殘的沖動行為而嚴重傷害他人,發作時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事后可能出現遺忘。多見于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反應性精神障礙。
情感脆弱:指患者易傷感,因輕微的小事而哭泣或興奮激動,不能自我克制。見于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癔癥、神經衰弱。
情緒不穩:指患者情緒極易變動,從一種情緒很快轉變為另一種情緒。情緒不穩定、不持久,可無外界誘因,時而悲傷、時而快樂、時而自責或時而抱怨等,有時怒、吵鬧、漫游或自,并無故打人罵人。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酒精中、人格障礙。
強制性哭笑:在沒有外界誘因而突然發的、無法自行控制或帶有強制的哭笑,患者表情愚蠢、奇特、內心體驗缺乏。多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情感遲鈍:患者對平時能引起鮮明情感反應的刺激表現較平淡,與之相應的內心體驗也缺乏。多以細微的情感逐漸喪失為主。如不體貼親屬、不關心同志,不認真工作,表情不鮮明生動等。多見于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早期及癡早。
情感麻木:在長期情緒壓抑狀態下(如長期拘禁)或突然遇到緊急情況時相應的情感體驗缺乏。表現既沒有懼,也沒有痛苦、麻木不仁。多見于反應性精神障礙、癔癥。
(2)病狀
躁狂癥。躁狂癥患者由于情緒的不穩定,有明顯的易激惹性,憤怒和敵意,患者可因小事或因要求未滿足而勃然大怒,甚至傷人毀物,怒不可遏;但通常片斷即逝,化怒為笑,若無其事,事后仍然欣然自得。
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如高壓病初期可出現腦衰弱綜合征,表現情緒不穩,因素不明顯的情緒易激惹,但同時可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跳加快、心前區不適以及睡眠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伴發的精神障礙可表現情緒不穩、急躁、激動、易激惹等,其激惹性并沒有特異性,但往往具有代謝率增高的軀體癥狀及甲狀腺腫大。
神經癥:指精神活動能力降低、情緒波動與煩惱,體感不適增加,其易激惹性由于精神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所致,但有自知力。
病理性激情。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如癲病所致精神障礙可出現病理性心境惡劣,不明原因下突然出現情緒低沉,易激惹、焦躁、緊張、不安、懼,對周圍種種都感不滿,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有時怒,極的攻擊他人。通常發作數日或數小時。
反應性精神障礙。由于突然和劇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現急性心因反應,在輕度意識障礙下,表現出動作雜而無目的性,沖動傷人行為,情緒緊張、懼,可以出現片斷的幻覺及妄想。但持續時間較短,意識障礙的程度若有波動,臨床表現也隨著變化。
情感脆弱。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情感脆弱是早期腦動脈硬化最典型癥狀,患者表現控制情感的能力減弱,極易傷感及激惹,或無故地憂慮抑郁、苦悶或悔恨。疾病逐漸發展,在智能障礙明顯的階段,上述情感障礙也相應加重,明顯地表現為情感脆弱、不穩、欣快或呆滯,或出現強制性哭笑。
癔癥。癔癥患者常因小事而表現哭笑、喊叫、吵鬧等,情感轉變迅速,具有暗示性。
神經衰弱?;颊咭蚺d奮性增高,易激動,常因小事情即可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易激惹、易傷感,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悲痛落淚,憂傷沮喪。還可出現易疲勞或衰竭,并伴有軀體和神經精神癥狀等。
情緒不穩。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早期患者經常表現情緒低落,抑郁寡歡,有時出現焦慮、驚嚇或懼,有時對周圍漠不關心,興趣減退,但通常均較膚淺,易變動。同時此類患者還具有腦器質病理基礎和器質性軀體癥狀及體征。
酒精中。在急性酒中患者中,由于一次性飲酒過量,患者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興奮狀態,情緒易激惹和不穩定,言語增多,重復,有夸大成分,大聲辱罵對平時不滿意的事,有攻擊行為;此時口齒含混,手唇震顫,走路不穩,面部潮紅,心率增快。
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患者可出現嚴重的情感障礙,情感不穩定,易激惹,易增強或低落,有的對人情感膚淺,甚至冷酷無情。人格障礙通常早年開始,人格嚴重偏離正常、不協調;行為目的和動機不明確,行為大多受情感沖動的影響,對人格沒有自知力,不能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矯正困難、預后不良。
強制性哭笑。腦功能硬化性精神障礙。此類患者早期多誘因不明顯逐漸出現類神經衰弱的癥狀,同時伴有情緒不穩;隨著疾病的發展,智能可能受損,情感癥狀加重,出現強制性哭笑。本病癥狀具有波動性,軀體檢查有腦動脈硬化征兆,同時膽固醇和脂高于正常范圍。
肝豆狀核變性。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疾病,起病年齡多在兒童或少年,可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早期即有明顯的人格和情感改變及維體外系運動障礙。表現震顫、肌張直、“面具臉”、強制性哭笑。體格檢查有色膜素損害、肝損害和清鋼氧化酶活性降低。
麻痹性癡呆。是由梅螺旋體侵犯大腦而引起的一類慢性腦膜炎,可出現神經系統、軀體和精神等方面的癥狀。在疾病的發展階段情緒多不穩定,有的表現情感脆弱和強制性哭笑。精神分裂癥。情感遲鈍淡漠,情感反應不符合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特征。同時患者還具有思維聯想障礙。幻覺、妄想、意志減退和行為退縮。青壯年多發病,病程遷延,無腦器質性癥狀和體征。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情感障礙是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常見癥狀之一。部分患者可表現情感遲鈍,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也可伴有智能減退和人格改變。這類患者可通過軀體和實驗室檢查以確診相應的腦器質性疾病。
情感麻木。反應性精神障礙?;颊咴馐軇×揖駝搨蠖霈F急性心思反應,部分患者表現僵住不動,運動抑制,情感沒有反應,呆若木雞,甚至對痛覺刺激也沒有反應。其病程一過,復發少。
癔癥。有些癔癥患者由于夸張與做作,表現閉目不動、呼之不醒、推之不動,似乎相應的情感體驗缺乏,沒有懼和痛苦感。但這類患者以往有癔癥發作史,遇到刺激還會有類似發作。
3.情感退化
患者的情感變得極幼稚或衰敗稱為情感退化。
(1)病因
情感幼稚:是指患者的情感缺乏節制,極易流露出來,如同小孩一般表現?;颊邔ν饨绱碳し磻杆俣鴱娏?,稍遇刺激則嚎陶大哭或跳如雷,而稍加安撫則破涕為笑?;颊哂捎诖竽X皮質的控制能力減弱,其情感活動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覺的影響,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來。常見于精神分裂癥青春型、癔癥、癡呆患者。
情感衰敗:是指患者對各種事物逐漸喪失自己的內心體驗,帶著傻笑的面容或毫無表情,通常外界刺激很難引起情緒反應,對于重外界干擾可有些憤怒或回避反應。是整個精神活動衰退的一部分。常見于精神分裂癥衰退型或癡呆患者。
(2)鑒別診斷
①情感幼稚。
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青春型患者,可出現情感幼稚表現,表情喜怒無常,忽哭忽笑,易受外界刺激干擾,時而沖動興奮、打人毀物,時而跑,學雞鳴狗叫,如同三歲兒童;同時具有思維零、破裂,行為愚蠢、奇特,有片斷幻覺、妄想,也可有性欲亢進意向倒錯,病程進展較快,人格逐漸衰退。
瘟癥。這類患者本身性格就有強烈情感生和情感多變性,情感活躍、生動、膚淺、幼稚,情感反應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部分癔癥患者可表現童樣癡呆癥狀,患者自稱為兒童,其談話聲調。內容、表情、動作都和兒童一樣,表現十分幼稚、頑皮。似乎好像癡呆狀態,但患者實際上并無智能障礙。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腦部長期的器質性病變,可出現癡呆綜合癥,表現為全面的智能、記憶的衰退和人格改變,智力和記憶障礙是癡呆突出表現;人格改變主要表現在性情急躁易怒、多疑,倫理道德觀念減退,行為愚蠢,情感淡漠,幼稚、欣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②情感衰敗。
精神分裂癥衰退型。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病程不斷進展,精神癥狀日益加重,以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為主,表現性情孤僻、意志活動低下,情感淡漠以至衰敗,整日傻笑,對任何刺激無動于衷,思維貧乏,喪失社會功能。
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癡呆患者,由于智能減退、人格改變,表現社會功能衰退,孤僻、退縮、自語、傻笑,對外界刺激缺乏內心體驗。此類患者有腦部器質性病變的癥狀和體征。
指正常情感反應的夸張、混和減退。斷定情感反應是否正?;虿B,需根據以下三個條件,即情感反應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的久暫和是否與所處的環境相符。
常見的情緒障礙有情感淡漠、情感高漲、情緒抑郁、情感倒錯、情感發、病理性激情以及焦慮等等。
根據美國國家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IV)將憂郁歸納于情感性疾患(Mood Disorders),其中包括重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輕郁癥 (Dystymic Disorder)。
擴展資料
從生物性角度來看,所知神經傳導物質、遺傳等等閉族孝對于憂郁癥都會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神經傳導物質:如清素(Serotonin)這類神經傳導物質的不足,常會隨之發生憂郁癥,這已被認為是造成憂郁癥主要原因之一。
清素(Serotonin)在二十世紀中葉才被發現,因它會造成管收縮,所以便將拉丁文中的(serum)與拉緊(tonus)兩字合并成為serotonin, 中文又轎稿譯成清素。后來又發現清激素會造成腸收縮和調節由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索引發的反應。
清素的前身胰化氨基酸(Trytopan,Trp,又稱色氨酸),它是人體無法自行制造而必須從食物攝取的必需氨基酸。如果缺少了胰化氨基酸,大腦的化學反應和情緒都會產生變化,所以日常生活中均衡攝取飲食是相當重要的。
和清素(serotonin)一樣,穗舉降腎上腺素(Norepineprine)也是導致憂郁癥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情緒障礙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情緒障礙
精神病學中情緒和情感往往作為同義詞使用,情緒障礙常見表現有情感高漲、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慮、懼、易激惹、情感不穩、情感倒錯、情感矛盾等。
1、情感高漲:是正世兆性情感活動的明顯增加,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與周圍環境不相稱的病態喜悅,患者自我感覺良好,整日喜笑顏開,談話時語音高昂,眉飛色舞,表情豐富。由于其高漲的情感與精神活動的其他方面比較協調,且與周圍環境保持一定聯系攔坦,故具有較強感染性,易引起周圍人的共鳴,多見于躁狂發作;
2、欣快:是在智能障礙基礎上出現的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愉快體驗,表現為患者自得其樂,似乎十分幸福,但由于智能障礙的影響,表情比較單調刻板,往往會給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覺,多見于癡呆;
3、情感低落:是負性情感活動的明顯增強,表現為憂愁、苦悶、唉聲嘆氣、暗自落淚等,有時感到前途灰暗,沒有希望,嚴重時可因悲觀絕望而出現自企圖及行為,多見于抑郁發作;
4、情感淡漠:是指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缺乏內心體驗,表現為面部表情呆板,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漠不關心,即使對與自身有密切利害關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見于晚期精神分裂癥;
5、焦慮:是指在缺乏相應的客觀刺激情況下,出現的內心不安狀態。表現為患者顧慮重重、緊張懼、坐立不安,嚴重時可表現為搓手頓足,惶惶不可終日,似有大臨頭的感覺,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頻等自主神經紊癥狀,多見于焦慮障礙;
6、懼:是指面臨某種事物或處境時出現的緊張不安反應,懼可見于正常人,如對危險動物或處境的懼等簡返桐。病態的懼是指與現實威脅不相符的懼反應,表現為過分害怕、提心吊膽,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癥狀,如心悸、氣急、出汗、四肢發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懼往往伴有回避行為,多見于懼癥障礙;
7、易激惹:是情感活動的激惹性增高,表現為極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強烈的不愉快情感反應,如怒發作,多見于人格障礙、躁狂發作等;
8、情感不穩:是情感活動的穩定性障礙,表現為患者的情感反應極易發生變化,從一個極端波動到另一個極端,顯得喜怒無常,變化莫測,多見于器質性損害所致的精神障礙;
9、情感倒錯:是指情感表現與其內心體驗的處境明顯不相協調,甚至截然相反,如某種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描述自己被人跟蹤、投等妄想性體驗時,卻表現出愉快的表情,而聽到親人去世時,卻放聲高歌,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10、情感矛盾:是指患者在同一時間對同一人或事物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反應,但患者并不感到這兩種情感的矛盾和對立,沒有痛苦和不安,如患者因懷疑母親迫害自己而憎恨她,但同時又對她親近關心,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以上就是小編對什么是情緒障礙的相關信息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