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比亞迪出現了離職潮。
大批的普工紛紛遞交辭職申請,辭職比亞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于短期內辭職人數過多,比亞迪以“本月離職員額已滿”為由,拒絕了一部分員工的離職,以避免對工廠生產形成不利影響。
大家都知道,工廠是流水線式生產的。如果在短期內離職人員過多,而新招人員又不夠,就很容易造成生產線紊亂,離職潮也會影響在崗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為什么長沙比亞迪員工會率先爆發離職潮呢?原因只有一個:工資太低了。
長沙比亞迪員工的基礎工資為1950元/月,這是8小時以內的正常勞動報酬,即需要一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時薪約為12.19元。這個時薪就相當于OpenAI在非洲肯尼亞雇傭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不到2美元/小時。
長沙比亞迪工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加班費。工作日加班,時薪按1.5倍計算,雙休日加班按2倍計算,國家公假日加班按3倍計算。這個就跟富士康一樣,是傳統電子廠的薪酬制度。
在這種“低底薪、高加班費”的薪資模式下,工人想要拿到較高的工資,就不得不加班,甚至“踴躍加班”。不加班的話,就只有底薪1950元,加班才能拿到更多。這不是比亞迪一家的情況,而是中國制造業普遍的情況。尤其是電子廠,幾乎都是這種薪酬制度。
比亞迪雖然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集團,但它的薪酬結構依然遵循的是傳統的電子廠模式,跟富士康是一模一樣。這也是比亞迪飽受批評的地方。
可長沙比亞迪出現了一個問題:產能下滑,工人沒班加了。許多工人工作一個月,只能拿到3000多,4000多。其中,罰薪機制又很苛刻,請假一天,按雙休日扣兩倍,曠工一天,按國家公假日扣三倍。這種罰薪機制在東莞的小工廠里,也是非常常見的。
它反應的是,比亞迪是一家大廠了,可薪酬制度卻還是一家小廠的水平。
也就是說,低底薪也就算了,可加班費也不好賺了。
在長沙,比亞迪有兩間工廠,一間在望城區,原來是一家電子廠,后來改成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另一間在雨花區,是一家新能源汽車的整車廠。可這兩家工廠都出現了離職潮,原因都是:產能下滑,加班減少,工資太低了。
今年一季度,比亞迪完成汽車總銷量為55.2萬輛,其中2月、3月、4月的銷量均突破了20萬輛。隊長預計,比亞迪全年銷量能突破300萬輛。可是,比亞迪在全國建成了10大生產基地,年規劃總產能為400萬輛。這就意味著,比亞迪可能會有100萬輛的閑置產能。
可在去年的11月、12月時,比亞迪月銷連續突破23萬輛。當時的比亞迪信心爆棚,在宣傳口徑上喊出“2023年銷售400萬輛”的豪言壯語。
不過,今年已經把該目標調整為300萬輛起步,沖擊360萬輛。
根據比亞迪發布的2022年報顯示,比亞迪員工總數為57萬人,其中生產人員44萬,大專及以下人員49萬,占比高達86.56%。比亞迪的產能主要就是靠這40多萬普工撐起來的。可跟比亞迪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工收入并不如人意,甚至低于絕大部分網友的預期。
在凈利潤方面,比亞迪2022年全年暴增445.86%,達到166.22億元。進入2023年一季度,比亞迪凈利率再次同比暴增410.89%,達到41.3億元。只要比亞迪維持20萬輛以上的月銷,全年凈利潤突破200億完全不在話下。
以比亞迪的盈利能力,把每個工人的底薪提高1000塊錢,單月成本就是4.4億元,全年綜合成本則為52.8億元。以此估算,2023年,比亞迪仍有機會實現160億元以上的凈利潤。
比亞迪并不缺賺錢能力。在2022年,比亞迪單車平均毛利潤就達到了3.14萬元。這個毛利率雖然和特斯拉的1萬美元相比存在差距,但已經在中國自主品牌中位列第一。長城汽車的單車毛利潤只有2.1萬,吉利單車毛利潤1.63萬,都遠低于比亞迪。
去年碳酸鋰價格高峰期時60萬元/噸,而今年已經降到20萬元/噸。手握動力電池制造的比亞迪,原料成本大跌,利潤空間得到進一步放大。這些利潤都反應在了一季度的財報里。
比亞迪一季度凈利潤暴增410.89%,達到41.3億元。寧德時代一季度凈利潤也暴增557.97%,達到98.22億元。這些利潤的爆發式擴張主要就是來源于電池原料成本的降低,而車價卻沒有降。
今天的比亞迪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廠,在工人福利待遇方面也有責任引領一把。
別肥了車廠,苦了工人。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