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盡管室外溫度達35℃,但記者走進北京平谷京瓦園藝中心科技示范基地一個半封閉的智能連棟玻璃溫室,卻頓感清爽舒適,滿眼綠意中紅紅的番茄果實顯現在藤葉間。只見在每個種植架下面有一個像釣魚時裝魚的魚護,自北向南,與種植架一樣長,很是吸引眼球。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李蔚介紹說:“其實,這是疏風管道。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這個連棟玻璃溫室即使在7、8月北京蔬菜生產淡季(主要是受高溫影響)也可以進行番茄的生產。這個溫室建有氣候調節走廊,并將加溫、降溫、除濕及二氧化碳輸送等多種功能的設備集合在一起,采用正壓通風技術,通過風管輸送到栽培區,為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微氣候環境。此外,還采用4毫米鋼化漫反射玻璃,實現作物‘無影燈’式的采光,透光率可達91.5%,實現智能化環境控制,促進產量的提高。”
不僅如此,基地還有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設施生產類型,其與常規生產的設施不同,在日光溫室中見不到磚墻或土墻,使用的是新型的保溫材料,設計理念是借用牧區“帳篷”保溫的原理設計溫室,結構與普通磚墻溫室基本相同,土建施工少,不破壞耕作層,土地利用率較高,較常規磚墻溫室提高5%以上,建設成本降低30%以上。
據介紹,基地采用塑料大棚單棟跨度24米,空間大,適宜機械化操作,土地利用率達到80%以上,增加雙側配保溫被,冬季也能進行蔬菜栽培,有效生產時間較常規大棚增加25%。主要集成番茄及葉菜無土栽培模式,尤其在葉菜生產上,引進移動管道栽培系統MGS,可實現可變密度栽培、管道自動傳輸及自動清洗消毒。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雷喜紅介紹,其主要開展的工作有,一是聚焦設施設計本土化,在平谷京瓦園藝中心設計國產化連棟溫室1棟,高標準日光溫室3棟,塑料大棚4棟,制定國產高效設施設計和建造標準各1項,支撐北京市5000畝高效設施試點建設工作,同時也為老舊設施改造和設施新建提供解決方案;二是圍繞設施蔬菜全產業鏈環節開展技術研究,集成無土栽培、智能化管控、宜機化栽培等關鍵技術9項,高效設施蔬菜產量實現新突破;三是構建連棟溫室番茄工廠化生產、日光溫室高品質番茄基質栽培、塑料大棚高品質番茄基質栽培、葉菜水培及設施蔬菜低碳栽培等引領性的現代化生產技術模式5套,產量較相同模式提高5%以上;在全市建立示范點11個,示范面積310畝,相關技術及品種、模式輻射至京郊設施蔬菜生產,帶動增收千萬元以上。
(華凌 攝)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