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效應是什么意思?
費雪效應是指通貨膨脹率預期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具體內容是當通貨膨脹率預期上升的時候,利率也會上升。
舉例來看,假設某一年銀行儲蓄利率為5%,某人存了100元,一年后將會有105元,那么這說明他變得更有錢了嗎?這只是在經濟既沒有通脹,也沒有通縮的情況下,才算是多了5%。但如果當年通脹了3%,那么他只多了2%的那部分,如果通脹了6%,那么他甚至變窮了。因為通脹會導致物價上漲,上年100塊能買到的東西,今年將會要106塊。
費雪效應的公式是什么?
費雪效應表達公式: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把公式的左右兩邊交換一下,公式就變成:
名義利率=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
名義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貨膨脹率完全相等,這個結論就稱為費雪效應或者費雪假設(FisherHypothesis)。
埃爾文·費雪認為,債券的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與金融工具壽命期間預期的價格變動率之和,名義利率r可以表示為:
1+r=(1+R)*(1+a)
r=R+a+Ra
式中:R——實際利率;
a——金融工具壽命期間的預計年通貨膨脹率。
當通貨膨脹率僅處于一般水平時,乘積項Ra會很小,計算時通常忽略不計,因此:
r=R+a
習慣上,這個公式被稱為費雪效應,它表明名義利率(包括年通貨膨脹溢價)能夠足以補償貸款人到期收到的貨幣所遭受的預期購買力損失。即貸款人要求的名義利率要足夠高,使他們能夠獲得預期的實際利率,而要求的實際利率就是社會中實物資產的經營報酬加上給予借款人的風險補償。費雪效應意味著如果預期通貨膨脹率提高1%,名義利率也將提高1%,也就是說,這種效應是一對一的。
費雪效應表明:物價水平上升時,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傾向;物價水平下降時,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傾向。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