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京劇為什么叫京劇?壓軸戲指的是第幾個節目?以前戲班里生旦凈丑誰最大?京劇的“四功”是指什么?7月29日,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傅希如做客行知讀書會,帶大家探索京劇的前世今生,感受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兩個水袖往后打,一邊打一邊轉身,轉過來以后,1、2,轉身轉過來,這時候雙翻水袖,兩個水袖再翻過來……“觀眾跟著傅希如學唱京劇《定軍山》《貴妃醉酒》選段,近距離地了解、感受中國國粹京劇之美。在傅希如一小節一小節的唱腔演示與技巧解說下,大家都學得有板有眼。更有觀眾穿上戲服,登上舞臺,饒有興趣地進行了京劇初體驗,過足了戲癮。
讀書會現場,傅希如還不斷以知識問答的形式,巧妙拋出一個個京劇相關的概念,與觀眾互動。生、旦、凈、丑各行當的演唱特點和表演風格有什么區別?傅希如通過為明星選行當的趣味形式,帶大家明確了其中的差異。
“京劇不是某一個地方的地方劇種,是集中國各個地方戲的精華于一身,博采眾家之長的綜合的戲劇劇種。”傅希如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講起,為大家介紹了京劇作為國粹的發展歷史。
1876年,“京劇”一詞第一次出現在《申報》上。京劇不是用北京的地方語言來表演,而是用湖廣音和中州韻。傅希如現場演繹了一首《破陣子》,讓大家感受到了京劇湖廣音與中州韻的區別。
京劇一開始是生掛頭牌,涌現出的一大批里程碑人物都是生行的。老生三鼎甲前有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后有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其中,程長庚被譽為“京劇鼻祖”,他不僅豐富了舞臺上的劇目和表演方法,還肅清了很多演員行業的陋習。
過去一直是生掛頭牌,什么時候變成生旦并舉呢?傅希如介紹,這要從四大名旦共同的老師——王瑤卿說起。早期電燈還沒有普及,舞臺上的煤油燈燈火搖曳看不清楚,大家主要以“聽戲”為主。王瑤卿首先突破了京劇界多年來的陳規舊念,他開始琢磨怎么給旦角加表演,比如后背、眼神、手勢的戲,身段、水袖等等。梅蘭芳接過王瑤卿改革的接力棒,做得更加細致、規范,漸漸就從生掛頭牌變成生旦并舉。
活動最后,傅希如帶領大家學唱了經典曲目《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唱詞:“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這兩年,我深刻感受到進劇場看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不斷地進學校、進社區,去進行推廣普及,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傅希如說:“有了觀眾的支持,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空城計》“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的唱詞中,本場行知讀書會落下了帷幕。“傅希如老師精彩的講解,使我增加了許多原先不知的京劇知識。尤其是實踐部分,傅老師耐心地講解輔導,更讓我知道京劇表演的艱苦。”有位觀眾這樣說。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