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罰單”警示錄:一季度不良率仍處歷史高位,撥備覆蓋率下滑,風控有待加強。
作者| 勝馬財經 李察
編輯| 歐陽文
(相關資料圖)
勝馬財經獲悉,4月28日,因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等8項違規,上海銀行被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警告并罰沒9854.4萬元。
同時,上海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副經理張某、網絡金融部資深副主管周某、時任深圳分行運營管理部總經理鄧某三名相關責任人,被給予警告并處以6萬至7萬元不等罰款。
同一天,上海銀行公布了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在備受關注的風險指標上,上海銀行今年一季度不良率和上年末持平,保持在1.25%的歷史高位,而撥備率則從去年年底的291.61%下降到了286.84%,下降了4.77個百分點。
這兩件事似乎不是同一回事,但某種意義上又高度統一。
對于銀行來說,綜合風控水平有時就像連通器里的水位,在各個位置保持一致,你很難想象一家銀行在開辦業務時“粗心大意”,而唯獨在發放貸款的各個環節都嚴格遵循合規意識。
上海銀行的風控工作似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巨額罰單和“欠佳”的風險指標
國家外匯局上海市分局網站公布的罰單顯示,上海銀行共存在八項違法事實:
第一,無結售匯業務資質的分支機構違規辦理結售匯業務;
第二,已批準停止營業的分支機構違規辦理結售匯業務;
第三,違規向境外個人銷售外幣理財產品;
第四,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
第五,違規辦理備用金結匯;
第六,未按規定報送結售匯統計數據;
第七,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
第八,使用未經授權的通訊工具開展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以及未按規定保存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記錄。
4月28日,上海銀行就此次處罰事件進行回應稱,本次處罰涉及的業務發生在2019-2021年期間,部分業務按辦理的時間進行了追溯。
勝馬財經了解到,銀行追溯通常是指銀行在客戶的授權下對某一特定交易或賬戶進行查詢、核實和調查的過程。
通常情況下,銀行會對賬戶活動或交易歷史進行追溯,以便檢查或調查有關交易的任何問題,例如:某筆交易金額異常,賬戶被盜用等情況。
此次處罰涉及的時間跨度長達2-3年,“巧合”的是,2019-2021年期間,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快遞攀升,較上市后前三年的指標有明顯背離走勢。
根據東財choice數據顯示,上海銀行2016-2018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7%、1.15%、1.14%,呈現不斷優化的趨勢,然而自2019年開始,不良率陸續從1.16%、1.22%,一直到2021年底的1.25%。
上海銀行近期公布的2022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則顯示,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了1.25%,雖然沒有進一步升高,但依然處于上市以后的歷史高位上。
與此同時,上海銀行2022年年報顯示,去年末的撥備覆蓋率較2021年年末下降9.52個百分點至291.61%。而在2023年一季報中,這一數據繼續縮水,從291.61%下降至286.84%,繼續降低了4.77個百分點。
有趣的是,在撥備覆蓋率指標的變化情況上面,與不良率相似,2019年是上海銀行這項指標的“分水嶺”。
可以說,自2016年上市后,上海銀行在前三年里的風控工作是有明顯成效的,不良率下降,撥備提升。而自2019年至今,上海銀行的風險指標處在了下行周期中,尤其是撥備覆蓋率,如果算是今年一季度,已經連續4年多時間在下滑。
上海銀行“失去的三年”
實際上,上海銀行本次被重罰9854.4萬元,并不是該行近年來唯一的千萬級罰單。
2020年8月,上海銀行因內保外貸業務等23項違規被罰沒1652.16萬元。
2021年7月,該行因個人貸款違規用于購房被罰460萬元。上海銀行近五年被罰沒1.46億元。
而從指標變動的區間來看,2019、2020、2021年的上海銀行承受著來自經營和資產質量方面的雙重壓力。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在高壓之下的工作總會出現疏漏和掉以輕心,這或許可以解釋巨額罰單來源的問題。
監管處罰之外,近三年里,上海銀行消費者投訴量逐年上升。2020-2022年,該行被投訴量分別為510件、829件、885件,在上海轄內中資法人銀行投訴量排名分別為2、1、1,已連續兩年位列轄內中資法人銀行首位。
投訴本身不是問題,任何服務行業都會面臨投訴,但是投訴連續增多,這種增加的趨勢能夠說明問題。它本身說明了在服務過程中有超越行業共性那一部分的“額外瑕疵”存在。
業績方面,上海銀行的表現也不太理想。2022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31.12億元,同比下降5.54%,增速在42家A股銀行中位列倒數第五。
實現歸母凈利潤222.8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在A股銀行中位列倒數第六。
今年一季度,上海銀行的營收繼續下滑,營業收入同比減少7.12%,位列倒數第五。
業績下滑是綜合實力下降的最終體現,曾經的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是銀行業內公認的城商行前二,但是近年來,上海銀行無論是規模、營收、凈利潤、不良率等指標都被江蘇銀行超越。
2022年是上海銀行正式丟掉城商行亞軍寶座的一年,但是落后的原因,已經被寫在了那失去的三年時間里。
化解風險是銀行永恒話題
客觀來說,上海銀行被追趕和超越,也并非全部是自身問題,過去幾年,經濟下行,部分行業結構變化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個人的腰包,金融機構其實也是在默默抗壓,負重前行。
但是銀行業終究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在不同時期,不同技術手段,無論周期順逆,防范化解風險都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這是行業宿命。
合規意識是銀行穩健運行的內在要求,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基本前提,是每一個員工必須履行的職責,同時也是發生問題后,能夠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
5月11日,上海銀行發布5月10日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對于投資者問道:“今年不良生成是否延續改善,如何看待零售領域結構性風險的影響?”
上海銀行稱,不良生成方面,今年將進一步加強前瞻性管理、分類管理、主動管理,力爭不良生成延續改善勢頭。
展望2023 年資產質量時,上海銀行亦稱,將重點管控不良生成。對重點領域、行業等實施分類管理;對風險異動提前介入,主動干預;加大風險資產化解處置力度,優化處置結構。
但任何表決心總要落實到行動上才有意義,2023年一季度,上海銀行的風險指標并非捷報,連續持平的不良貸款率和接連下滑的撥備覆蓋率,時刻在提醒上海銀行,危險的時刻仍未走遠。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