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印發,強調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提升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兒童心理咨詢及專科門診建設。優化協作機制,指導學校與家庭、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建立健全協同機制。
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預防、篩查、評估、干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家校社各方協調配合、全員關注、全程參與。當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要整合資源,推動從教育內部向外延伸,發揮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一方面推動向前延伸到家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推動向后延伸到醫療衛生機構,強化醫校合作,構建心理危機篩查干預家校社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全流程、全鏈條、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等密切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預防為主,推動關口前移,不斷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首先,要充分調動家長自我成長的積極性。廣泛開展優秀家長評選活動,營造重視家庭教育、爭做好家長的濃厚氛圍,通過典型帶動激發家長的內驅力和自覺性。當前許多學校在開展“好家長”“優秀家長”等各種名目的家長評選活動,但多數是由學校單方面評選,家長參與深度不夠,評選過程簡單,甚至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引領大多數家長成長的效果。學校可以將優秀家長評選作為激發和調動家長積極性的抓手,聚焦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統籌設計、制定標準,設定家長發展目標,讓家長對照標準自我評價、自我認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其次,要構建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課程體系。分學段開發家庭教育系列課程,打造家教課程自選超市。家庭教育課程既要有必修課,也要有選修課和自修課,滿足不同家長群體對家庭教育的需求。同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發線上家庭教育學習空間,方便家長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還要制定家庭教育指導清單,明確家庭教育的課程內容、培訓頻次和目標要求等。
要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家長受專業知識限制難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即便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后,是否帶孩子到專業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治療,有些家長還存在思想上的偏見,有一定的心理抵觸。并且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家長的選擇。因此,通過在社區建設校外心理輔導站,引導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力量提供志愿服務,就非常有必要。建設校外心理輔導站,還可以為社區廣大居民提供心理咨詢和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要加強學校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一是搭建轉診轉介的綠色通道,二是搭建醫教互聯互通的干預追蹤管理機制。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大多數是兼職,盡管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但面對具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無法進行專業的引導。對于一些重度心理危機的學生,需要轉介到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專業治療。因此,學校就需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幫助有需求的家長聯系專業的醫療衛生機構,對孩子盡早、盡快進行專業的干預治療。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還要進行追蹤管理,及時掌握學生進行干預治療的情況,通過家長、教師、專家的密切配合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需要發揮學校、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努力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學校向家庭和社會的雙向延伸,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為學生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7日第2版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