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項目效果圖。
(資料圖)
慢行貫通工程問卷 掃碼參與調查
仰首可感受群山環抱,樹間霽云,登高可遠眺廣闊海域,海風拂面,俯身可近賞凌波碧潭,花草縈映……海深土澤,遠山數重的寶安又將有一條通山連海慢行步道提上建設議程,猶如一條綠色“珍珠鏈”串起居民慢生活。
該項目將于年底開建
近日,記者從寶安區城管局了解到,在深圳“山海連城”建設框架的指引下,寶安區加快公園城區建設步伐,巧構出主題多樣、全齡友好的公園網絡,同時公園系統與慢行系統聯動,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快節奏城市生活中為市民預留出田園牧歌的“慢選項”。
其中,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項目是這幅藍圖中重要的一環。該項目將于2023年底開工建設,202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設高品質城區環境
去年12月14日,深圳印發實施《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指導深圳公園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蘊含著豐富的想象與美好的期待。
如何讓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串珠成鏈,一直是各區建設高品質城區環境的目標重點,山海連城行動計劃落實到寶安區即“一脊一帶六廊”與約50組漫游城徑。
得益于良好的山海資源與雄厚的公園家底,寶安區慢行系統規劃將凸顯寶安山海融城的自然天賦,通過“一環七道六區”串聯山海河林園,打造無斷點連續貫通的300公里慢行道骨架。除此以外,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寶安區打造安全舒適、全齡友好的700公里慢行網絡,力爭2035年建成慢行道1000公里以上,全面形成山海融城、河林織城、功能復合、全民共享的全域慢行道網絡。
營造慢行+消費場景
慢行系統將不斷做加法,將連接城市人文景點、熱門商圈、文體設施,營造慢行+消費的新生活場景,串聯近300個公園與類公園節點,從山邊到海邊,形成豐富的通山達海、河林入城、串園連趣的漫游公共空間網絡。
步道建設改變的將不只是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會有許多市民游客來此“打卡”,引領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沉浸式體驗“親山達海近河”趣味生活。
聚焦
漫游示范段全長9.5km:通山、達海、貫城、串趣
打開寶安慢行系統建設的施工圖,從平巒山出發、途經鐵仔山、擁抱碧海灣,穿越山海通廊將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蒼翠峭拔的鳳凰山脈,秀色粉絕世的立新湖夏荷,古樸的村落撲面而來……以“一條科創運動的城市未來漫游示范段”為設計主題,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項目將成為構建“山、海、城”新格局,打造通山、達海、貫城、串趣的精彩樣板。
據了解,該項目位于寶安區西鄉街道轄區,全長約9.5km,融匯山、海、林、田、城多空間要素,是連接城市山脊翠脈-西部都會海洋帶的重要山林廊道。項目將被打造成為科創核心、生態本底、運動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未來漫游示范段。在具體設計中,寶安對街道、公園等區域進行開放邊界處理,全程慢行無障礙貫通,6.8km的都市森林騎行體驗,無界融合的綠色脊廊,穿城覓林的空中棧道,科技時尚的人行天橋,沿線的口袋公園、音樂噴泉、山林觀景臺等景觀節點結合科創智慧的裝置設施,綠美和諧的城市畫卷鋪展開來。
該項目引入9.5km全線漫游體系,6.8km科創運動騎行體系,通過四大景觀提升策略“生態之鏈·山海共棲、城市之鏈·與城共生、智慧之鏈·全民共享、文化之鏈·歷程共鳴”,打造三大特色游徑“奮斗精神游徑、山地森林游徑、科創歷史游徑”,為市民再添一處可玩、可游、可觀、可憩的理想綠廊。
生態之鏈·山海共棲
通過修復自然友好的動物遷徙通廊、植物邊坡綠墻,構建海綿城市及多種生境營造,建設山海城林人景相融共生的公園群城市。
城市之鏈·與城共生
串聯山、海、城、林多要素,構建多層次、多體驗、多通達的慢行網絡,形成通山達海的復合型綠色游憩脈絡。
智慧之鏈·全民共享
完善全線配套基礎設施,設置“智慧科普、智慧照明、智慧管養”等智能設施體系,打造智慧城市新標桿。
文化之鏈·歷程共鳴
結合寶安科創歷史文化融入景觀設計當中,打造與文化共行的特色街道。
互動
寶安城管聯合南都開展問卷調查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的建設水平,準確把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共識,寶安區城管局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聯合南方都市報開展《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問卷調查活動》。
該問卷共有10道多項選擇題,重點內容包括慢行貫通工程范圍內的空間特色、能打造網紅打卡點的類型等。同時設置了一道開放式問題,征集市民對于平巒山-鐵仔山-碧海灣慢行貫通工程的建議。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通訊員 林霖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