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特別是在浙江溫州一帶,劉基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資料圖】
有句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傳說中,劉伯溫無所不能,撒豆為兵,呼風喚雨,那都是小意思。最神奇的是他能預知兇吉,能預言未來之事。
總之,這些神乎其神的傳說,綜合在一起,就發展出了一個流傳甚廣的民間口頭文學——“劉伯溫傳說”。
2008年,“劉伯溫傳說”還被納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里面特別值得一說的,是網上流傳最廣的、也是傳說中劉基最有名的預言——《燒餅歌》。
按照來路不明的說法,有一天,劉基入宮覲見朱元璋,老朱正偷偷啃燒餅。
聽說劉基來了,老朱便拿碗把燒餅蓋住,然后問劉基:“聽說先生無所不知,那我考考您,碗下面是什么東西?”
劉基笑了笑:“陛下咬了一半的燒餅。”
老朱大吃一驚,又說,既然先生這么能掐會算,能不能給我算算未來,算算我朱家百年之后會如何啊?于是,君臣一問一答,就成了《燒餅歌》的由來。
劉基在《燒餅歌》準確地預言了明朝的各種大事,包括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魏忠賢亂政、李自成起義、崇禎自殺,還有清軍入關。
玄乎人士還說,《燒餅歌》還預言了清朝到民國的種種,包括康雍乾盛世的繁華,晚清西方列強入侵,孫中山辛亥革命,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等等等等。
就連20世紀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改革開放,乃至到今天,以及未來。凡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燒餅歌》都預測了。
還有更邪乎的,玄乎人士認為,《燒餅歌》不止能預言國內,還能預言國外的事兒,比如什么“天降鵝蛋”,有人說,就是美國向日本丟了兩顆原子彈。
越說越離譜了,大家知道有這么個邪乎的傳說就好,可不要信了。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是劉基?為什么劉基被傳成這樣一個神棍?
01.
從元朝才子到大明第一謀臣
1311年,也就是元武宗統治時期,劉基,出生于浙江青田的武陽村,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
劉基的曾祖父劉濠,南宋時進過翰林院,其祖父、父親也有相當的文化修養。劉基的家境應該是不錯的,因此他從小就有機會讀書識字,接受過完整的傳統教育。
劉基是個神童學霸。12歲中秀才,14歲進府學,接受官方的儒學教育。又三年,劉基離開府學,拜江西儒學大家鄭復初為師。
23歲那年,劉基高中進士,開始做官。只是劉基兩袖清風、剛正不阿,不同流合污,不貪污受賄,接連三次被上司穿了小鞋,劉基仕途不暢,心灰意冷,最后選擇辭官歸隱。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宅家八年之久的劉基,仍心懷天下,他在等待一個出山的機會。
1360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并向東南發展,勢力深入浙江。朱元璋求賢若渴,每到一處,都要去拜訪高人隱士。當時江湖傳說已久的“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都接到了老朱的邀請。
劉基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南京,輔佐朱元璋。
那一年劉基49歲,朱元璋32歲,為了表示尊敬,朱元璋尊稱他為“老先生”。
就像三國故事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事業的轉折點,劉基也給朱元璋送上了一份平天下的大計。
當時的情況非常有意思:在北方,隸屬于元政府的各路軍閥忙著內斗,而南方的幾支農民軍武裝,也在無休止的混戰。
朱元璋當時最大的對手,不是元政府,而是東邊蘇州一帶的張士誠,以及西邊武昌一帶的陳友諒。
這二人中,張士誠的實力較弱,還占據了富庶的江南。既是軟柿子,也是塊肥肉,大家都建議老朱先打張士誠,只有劉基認為萬萬不可。
他說,張士誠雖然相對較弱,卻已在蘇州一帶經營多年,百姓擁護,糧草充足。反倒是陳友諒,看上去兵力強大,但他剛剛殺害舊主,違背道義,人心不穩。
接著,劉基又說,我們在南京,陳友諒在武昌,他在上游,我們在下游。你不打他,他沿著長江順流而下,遲早就能打垮你。張士誠呢,在蘇州,位于南京下游,只要你守住江面,他就很難逆流打過來。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劉基說,張士誠這個人胸無大志,小富即安,你借他三個膽兒,他也不敢來啃南京這個硬骨頭。
陳友諒就不一樣,此人野心勃勃,如果我們進攻張士誠,他必然抄我們的后路,到時候腹背受敵,就危險了。
劉伯溫影視人物
劉基還說,先打陳友諒,再打張士誠。至于元政府,壓根就不會管咱們,咱也別去惹它,等到統一了東南,再對付它不遲。
一番話,說的朱元璋心服口服,后來,這個思路就成了他奪取天下的總戰略,劉基也成了頭號智囊。
后世之人,說諸葛亮有“隆中對”,劉基有“先西后東”的策略,兩個都很厲害,這就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02.
從第一功臣到莫須有的罪臣
作為開國功臣,外加頭號智囊,朱元璋對劉基那是非常尊重的,一口一個“老先生”。
然而,劉基心里清楚,朱元璋這人,不要期待太多。劉邦都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朱元璋還不知會怎樣呢。
所以,明朝問鼎天下后,他就想效仿張良:趕緊走人,做個閑云野鶴,保命要緊。
洪武元年,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北逃,眼看天下已定,劉基就麻溜地向朱元璋遞交辭呈,說要告老還鄉。沒想到的是,老朱不讓他走!
老朱對劉基說:“如今天下歸一,大功告成,老先生怎么能走呢?這樣吧,我給您封個第一公爵,您的父母都追封郡王。您看怎樣?”
劉基一聽,嚇了一跳。當時明軍還在討伐元朝殘余勢力,老朱還沒有大封功臣,即便是徐達、常遇春,也只是白板將軍。
為了留住自己,他居然開出這么大的籌碼,等于是欽定劉基為開國第一功臣,看上去是誠意滿滿。
劉基很聰明地說道,不了,臣不配這樣的封賞,既然陛下要我繼續效力,我愿再效犬馬之勞。
就這么一晃到了洪武三年,老朱正式大封功臣,公爵里沒有劉基、侯爵里沒有劉基,就連伯爵里也沒有劉基。
直到名單公布后二十天,朱元璋才像是突然想起來一樣,臨時給劉基增加了一個伯爵“誠意伯”,待遇比其他伯爵低三分之一。
其實經過辭職那件事,朱元璋發現,劉基對自己的心思一清二楚,這太討厭了。
皇帝的心思要是被旁人一清二楚,那還怎么玩轉天下?老朱很不滿。所以,正式封賞的時候,就是存心惡心劉基的,劉基也知道,這朝堂,他是混不下去。
劉基是不能立刻辭職的,大約又拖了半年,這才上奏,說自己年紀大了,想把一把老骨頭埋在老家青山處,懇請皇帝陛下恩準。
這一次老朱終于痛快地批了他的辭職申請,當月,劉基就回到了青田老家。
影視角色胡惟庸
回家之后,劉基就學習張良的避禍之道,閉門謝客,整日只跟家人喝酒、下棋,拒絕與一切官場人士往來。
即使這樣,麻煩還是找上門來。劉基的政敵,當朝宰相胡惟庸給他網羅了一個謀反的罪名,說他在有王氣的地方給自己修建陵墓。
劉基嚇得連忙去了南京給朱元璋請罪喊冤,從此就被老朱扣留在南京。劉基成天提心吊膽,三年下來,劉基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洪武八年正月,劉基感染風寒,臥床不起。不曾想,丞相胡惟庸居然親自帶著大夫登門拜訪。
胡惟庸帶來的醫生不僅給劉基把了脈,開了藥,劉基還照著吃了,還連吃兩服,加速劉基的病情。眼瞅著劉基快不行了,朱元璋才下旨讓劉基回青田老家。
這一次回鄉,老朱既沒有賞賜金銀,也沒有特許使用驛站,只是給劉基寫了一封信,名為《賜歸老青田詔》。
在信中,老朱簡要的評價了劉基的一生,當然主要功勞還是他朱元璋的,劉基只是做了一點邊角料打雜的工作,而且還犯了不少錯。
重點在最后,老朱寫了一句話:“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意思是我對你很不滿,你不用解釋,你那點事我都知道,你辯解也沒用,老老實實閉嘴,還能當個忠臣。
一個月后,劉基死在家中,終年六十五歲。
03.
從人到神,幕后另有玄機
劉基這樣一個人,是如何從人變成了神呢?這個大推手,其實就是朱元璋。
在歷代開國帝王中,老朱是出身最卑微的。因此,什么真命天子、天命所歸的神話,他比誰編得都多。
文盲出身的他,還親自寫過一篇不倫不類的文章,叫《周顛仙人傳》,看名字是給仙人做傳,里面內容卻都是在說自己。
借仙人之口,老朱問:我身邊聚攏了這么多牛人、奇人,這是為什么呢?
你說為什么呢?因為他老朱牛,超級牛,宇宙第一牛。所以,像劉基這樣有名聲、有才學,還精通陰陽五行的大牛,當年來投奔他,就是因為劉基能識天命、辨天象,看出朱元璋是天命所歸。
這輪吹捧,老朱可勁吹,吹得滿世界都知道,結果呢,無形之間,就給劉基蒙上了通曉天地鬼神的神話色彩,由此,從朝廷到地方,催生了一批民間神話故事。
影視角色朱元璋
等劉基去世一百多年后,中興之主明孝宗追思開國功臣。
可絕大多數功臣都被老朱扣上了胡藍黨人的帽子,想封賞也難。找來找去,只有劉基等寥寥數人。于是,官方大力表彰這幾位功臣,專門建立了“誠意伯劉公廟”。
本來呢,民間就有不少劉基的傳說,現在有官府支持,很多人就推波助瀾。再加上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發達,有一群人就特別注意到了劉基這個大IP。誰呢?書商。
您想,民間有各種故事,官府又支持傳播,再加上劉基已經去世一百多年,沒人計較版權問題,更沒人擔心言論犯禁問題,這時候要是出個《劉伯溫教你看風水》《劉伯溫相面術》《劉伯溫教你如何選墓地》,那還不火了去了?
其實,劉基的著作很少,而且太過深奧,可讀性并不強。但在明代中后期,這都不是問題,書商找幾個槍手,掛著劉基的大名,寫出各種各樣天文術數、陰陽卜筮、星相堪輿的書。
伴隨著這些暢銷書,劉基的傳奇故事也越穿越廣、越穿越邪乎,到后來,連皇上都信了。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被劉基的故事迷得神魂顛倒。后來他干脆下旨,要給劉基重新定位,說他是開國功臣第一,舉世功勞無雙。
總之,劉基去世一百多年后,意外成了網紅。只是,害苦了清朝時候的《明史》編修團隊,可憐這幫杰出的學者,費了好大的力氣,也沒查清楚劉基到底寫了哪些書,以及那些署名劉基的書究竟是誰寫的。
最后出于謹慎考慮,他們只列了兩本:《覆瓿集》和《犁眉公集》。
書商神話劉基,是為了錢。而另一些人又從劉基身上,看到了更大的價值。這就是熱衷于反清復明的天地會。
在天地會的神壇上,劉伯溫和諸葛亮并列,據說留下了錦囊妙計,能夠驅逐韃虜、推翻清廷,劉基的神話,便又升了一級。
《燒餅歌》是誰搞出來的?答案是清末革命黨人。至于原子彈,那肯定就是現代人編的了。
音頻編輯:華文杰
主播:良辰周
特約撰稿人:鄭寧,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