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歡迎來到‘天宮課堂’!”伴隨著清脆的聲音,化身“太空教師”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出現在畫面中,“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干貨滿滿的授課中,3位“太空教師”相互配合,生動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講解了實驗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展示了部分空間科學設施,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短短幾十分鐘的“天宮課堂”,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心血。中國航天人用生命追星逐月,問鼎九天,奔赴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天人魂牽夢繞的地方,這里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起點,也是載人航天精神的發源地。很多航天員在執行飛行任務前,都會走進這里的圣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長眠于此的航天英烈。在陵園的青松翠柏之中,長眠著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奠基者聶榮臻、東風基地的開創者孫繼先和許多為中國航天事業英勇捐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把一枚枚火箭、一顆顆衛星、一艘艘飛船送上太空,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華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潘仁瑾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她毅然辭去高校的工作,一頭扎進大漠戈壁,一干就是幾十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后,她牽頭負責發射場計量工作,由于長期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不幸倒在了神舟一號發射前夕。她留下的遺愿就是,活著沒能看到飛船升空,死了也要埋在戈壁灘,守望祖國的航天事業。茫茫戈壁灘上青松不老,紅柳嫣然,英靈永在,萬古流芳。
不畏艱險頑強拼搏
戰斗精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成立于1998年1月5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就是一支最能體現和平年代軍人戰斗精神的隊伍。58門課、3000多個學時的理論課程,在時速100公里旋轉的離心機里經受“超重耐力訓練”,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航天員訓練的時候,手邊會有一個紅色的按鈕,一旦堅持不住,按下按鈕訓練馬上就會中止,但多年來,沒有一位航天員主動按下過這個按鈕。航天員們始終秉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觀,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負祖國和人民重托,打贏了一場又一場不見硝煙卻驚心動魄的硬仗。
同舟共濟團結協作
載人航天是“萬人一桿槍”、“全國一盤棋”的事業。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做到目標一致、決心一致、步調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這次任務中,航天員、空間站、核心艙、載人飛船、運載火箭、測控通信、空間實驗室等各項任務環環相扣,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團結協作,為神舟飛天保駕護航。西北工業大學設計了神舟飛船的艙內環境、儀表與照明系統、艙載人機設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制了多模光電探測裝備,在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著陸過程中承擔了返回艙空中大視場觀測及航天員地面搜索任務。在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過程中,哈爾濱工業大學有數百項科研成果應用到航天領域,多項技術和成果有力支撐了飛行任務。廣大科研工作者像螺絲釘一樣把自己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擰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中,不斷推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成績。
回望航天追夢足跡,我們的步履是那么鏗鏘有力。中國航天人和無數航天幕后英雄用生命鑄就的偉大實踐告訴我們:輝煌的業績與崇高的精神密不可分,平凡的崗位上可以孕育不平凡的英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類的探索精神是偉大且永無止境的。我們的航天夢未完待續,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航天人會持續奏響時代最強音。
(作者單位系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3年08月31日第6版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