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紅網郝瑩瑩(鄭州大學)
5月5日,河南鄭州,網曝一段鄭州商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生集體在操場給父母洗腳的視頻。畫面中,家長排排坐在凳子上,背景不僅有悠揚的音樂,還有朗誦聲。學校稱,這是感恩活動,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時間不一樣,主要是讓學生感恩父母掙錢不容易,孝敬父母。(5月5日 沸點視頻)
對于學校要求的通過“洗腳感恩父母”,網友們持不同意見:一部分網友直呼“形式主義”“多少年前的老套路還在用”“洗腳風再興”,認為孩子幫父母洗腳并不能學會尊重孝順父母,學校的安排并不妥當;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如果連洗腳這樣的“小孝”都做不到,何提之后的“大孝”呢?學校安排的安排是恰當的。對此,筆者認為,大眾苦“洗腳感恩父母”已久矣,流于形式的“感恩教育”當止。
在全國各地學校掀起的“洗腳風”,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廣告中,媽媽給自己的小孩洗腳,洗完后媽媽重新打水,又給孩子奶奶洗腳。在一旁的小男孩看到了,便端著滿滿的一盆水,踉踉蹌蹌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洗腳”。此后,特別是在父親節或母親節,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大白天,父母們在學校整整齊齊排排端坐,腳伸進盆,孩子蹲著給他們洗腳。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還會飄蕩著煽情的音樂,孩子和父母潸然淚下才算圓滿完成這次的“感恩教育”。
同時,在各地學校掀起的除卻“洗腳風”,還有“跪拜風”“家務風”“寫感悟風”……大部分的高中生甚至從小學就開始接受這種“感恩教育”,參加學校“精心安排的活動”,學習“尊重孝敬父母”。學校則在一盆盆熱水、一張張打卡照片、一篇篇心靈感悟中驕傲地進行著千篇一律的“感恩教育”,樂此不疲。
誠然,這種“感恩教育”中進行的部分活動,如幫父母洗腳、幫父母做家務等是我們孝心的體現,是我們力所能及也應當做的事情。但是,當那些為父母解憂、拉近親子感情的事情全都變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安排的“感恩活動”,甚至完成后要寫一篇“心得感悟”來記錄“美好時光”。那么它們只會失去原有的效果,只能給人帶來壓力與不適,只剩下表面的“孝順尊重”。
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的感恩教育,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那些流于形式的“感恩活動”真當止矣。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