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直接開門見山了吧:如標題所言,這是一篇相當務實的,講使用成本的文章,文章的兩個主角就是現在新能源車的兩個“扛把子”,插混車和增程車。如果說前幾年,大家對這兩種車的討論還大多停留在技術路線是否先進這種純工科話題上的話,最近幾年大家對這些車的關注重點就變得實際多了:這些車既然都號稱省油好開,那么它們相比同級別燃油車,到底省多少錢?這兩種車在使用成本上,到底有多少差別?誰會更省錢些?
今天,我們將在這篇小文中,針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一些淺顯的分析和解讀,我們試圖用數據讓大家切實了解到,插混和增程這兩種車,在日常使用成本上,到底有多少區別。
在展開之前有件事必須跟大家說一下:無論插混車也好,增程車也罷,目前絕大多數車企針對新車都會有里程數不一的維保費用減免或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每家車企都不一樣,而且在不同的購車時期乃至不同的4S店買車,你能獲得的上述優惠政策也可能都不一樣。例如你在淡季購買,有可能可以獲得更好的維保優惠政策,但如果你在熱銷季節購買,而且買的是爆款車,也可能存在沒有優惠政策,只按照廠家固定的維保整車執行的情況。哪怕優惠政策相似,每家4S的收費也都不一樣。目前根據我在后市場的消息,車企會針對4S點的售后部分做限價處理,但這個限價通常定得比較寬松,給4S的操作自由度是挺大的。
(資料圖)
換句話說,這個是個不可控變量,為了減少這種不可控變量,我們把下面介紹的維保費用部分,統一設定為沒有任何維保優惠政策,也沒有一切保修政策,你做的一切維保都需要自己掏錢,同時,我們也不區分新車和老車,只按照車子本身來推算。
我們從這兩種車的動力系統的結構差異來看,插混車和增程車都分為ICE(內燃機)部分和EV(電驅)部分。這兩種車在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插混車的ICE和EV系統是綁定的,而增程式是相互獨立的,這主要影響ICE系統的維保費用問題。
插混車的內燃機介入次數高,但介入深度通常不高,且ICE介入時,大多都處于低負載或中等負載工況下運行,而增程式的內燃機介入次數不高,但介入深度較高,ICE介入時通常處于中負載或中高負載工況。這就意味著假設對比的兩車,內燃機處于相似技術水準,輸出功率接近的前提下(目前也確實存在同級插混和增程車的ICE輸出功率接近的事實情況),增程式因為發動機的負載工況明顯高于插混車,因此在機濾、循環油液等常換耗材上,理論上通常耗材價格會比(同級)插混車更高,更換里程也更短。但這是否意味著,增程車的動力系統維保價格顯著高于插混?
根據某論壇上某國產插混SUV的車主數據(2018款唐DM),第一次更換機油三濾為落地1年后,總收費480。10個月后再次保養,再次更換機油三濾,收費480。第三次保養間隔了11個月,同樣是更換機油和三濾,收費408。這位車主表示,這車他從落地到現在開了4年,保養費用不到8000,平均一年600左右。
某國產品牌的增程式車主的反饋如下:2021款問界M5增程版,保養間隔一年左右,更換的油液是三濾及電池冷卻液的補充,機油按照增程器說明書上介紹的保養里程更換即可,不需一年一換,每次保養花費在392-500之間,平均440元左右。某地網友甚至表示,該車款一次保養費用可以低到360塊,另外一些網友則提到,該車保養費用稍微低于比亞迪。考慮到這都是一些主觀性較強的評論,我們暫且認為,無論是上文提到的唐DM(老車)還是問界M5(新車),它們在日常維保費用上基本沒有多少差別。而新車憑借著集成化更高的零部件,甚至可能會比老款車的維保費更低。
因此單純從維保費用上看,我們更建議大家選購更新的車款,因為新車通常在很多關鍵零部件上會使用集成度更高的零配件(如多合一電機,就能有效減低5萬公里后電機油液的更換成本),這些高集成度零配件能在相當程度上減低車主日后的維保成本支出。
而考慮到我們收集的樣本量有限,上述的兩個實例只是中短期花銷的例證。在長期開銷(即4-8年車齡)方面,我們基本考量的是插混車和增程車的整體系統復雜程度,因為系統本身越復雜,長周期的維保費用就一定更高,這點相信用過車的各位都能清晰理解。
而插混車的系統復雜程度,實際上是高于增程車的。在長期成本這方面,根據目前多個后市場消息源的數據指出,插混車在6-7年左右需要更換全車電池組冷卻油。增程車也需要,但考慮到插混車的電池組較大,電池冷卻油更換成本高于增程式。
而增程式通常擁有著更大的電機輸出功率,增程器(發動機)的耗損也大于插混。因此增程車的長期成本,即使在電池冷卻油花費低于插混,增程本身也沒有混流器的前提下,增程本身相比插混還多了增程器本身相對更高的保養費用,以及電機冷卻和潤滑油的更換費用。
但兩者相比,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計算,電池冷卻油的更換費用要高于增程器本身更高的維保費用,外加電機維保所需要的支出。因此在長期成本上看,插混車的長期維保成本實際上略高于增程式。
能源費用好理解,就是油費和電費嘛。這項費用其實很多人已經分析過了,我們不妨再簡單復述一遍。總的來說,插混車油費相比增程式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但插混車還需要考慮在商業充電樁充電時產生的電費問題。增程車的油費不低,一些調校不好的車甚至可能在某些工況下達到同級油車的水平,但增程車不需要考慮單獨充電費用的問題。盡管這兩個費用因人而異,但總的來說,能源費用肯定是插混車顯著優于增程車,這是公認的事實。
但在能源費用上占盡優勢的插混,在隱形費用上則被增程式扳回一城。插混車,是存在隱形費用的,這種費用主要體現在充電上。只要你使用過插混車的都會知道,插混車的大電池,依靠發動機充電時不實際的,而且現在大多數插混車也不存在直接發動機怠速充滿電的調校設定。所以,插混車需要像純電車一樣,到商業快充樁補能,或用家充搞定補能。
這里會產生幾個問題:首先,插混車要和純電車一樣去充電,這就意味著插混車要和電車搶充電位。考慮到目前的充電網絡,以及充電位置的數量遠跟不上需要充電的車的數量,所以很難說要不要“等位”,要不要和電車搶位置,充電位置會不會有燃油車占道停放等等問題。這些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對你的用車體驗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適,也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其次,插混車和電車一樣可以選擇用家充,大多數車企也都會免費裝家充,但不是每一個小區都有條件裝家充。安裝家充所產生的一些諸如物業、各種協調之類的無形成本,也是值得注意的。而無論是充電位還是家充問題,對于增程式來說都不存在。增程式可以直接靠發動機把電池充滿電,因此在隱形成本上,增程式有顯著優勢。
總結全文,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增程和插混在短期和中期使用成本上基本沒差別,在長期使用成本上存在差別,但這個差別一般人都可以接受,問題不大。而決定你選擇的關鍵在能源成本和隱形成本的取舍上。
如果你的通勤范圍附近有完善的,沒有太多困擾的充電設施,可以優先選擇插混。即便上面這條不滿足,如果你居住或長期停放的位置有安裝家充的條件,方便使用家充的話,插混車也應該是首選,因為它有著非常大的能源成本優勢。
但如果上述兩點您都不滿足,那么增程式才應該是您的首選,增程式盡管能源費用顯著高于插混,但沒有上述隱形成本。所以在預算范圍內,具體選插混還是增程,我們認為不應該首先考慮車子本身的產品力或性價比,而應該從您自己的實際(環境)情況出發,確定插混還是增程,再在對應的品類中選購您心儀的車款。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