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遼河流域位于遼河上游,介于40°05′N~45°13′N、116°16′E~123°35′E,土地面積約為13.6萬平方公里,占遼河流域的43%。
2、流域內涉及的行政區劃包括通遼市、赤峰市、朝陽市、沈陽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和承德市共10個盟市,27個旗縣區。
3、西遼河平原位于西遼河流域東部,松遼平原西部,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基本位于通遼市境內,還包括赤峰市、興安盟、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和沈陽市部分區域。
【資料圖】
4、 河流整個流向是由西向東,沿河兩岸地勢平坦,廣泛分布著山丘草原和黃土丘陵地貌,氣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較大。
5、由于在大地構造上西遼河是出于松遼凹陷的下降區,自第四紀以來,因長期的下沉,加之河流的搬運,堆積了很厚的沉積層。
6、西遼河最大的特點是主流擺動不定,流向多變,主流來回滾動。
7、流域內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庫90多座,設計總庫容41。
8、2億立方米。
9、其中紅山水庫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一座水庫 。
10、西遼河流域位于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遞降的斜坡地帶,其北側為霍林河南側分水嶺,南側為燕山c。
11、la脈東段(七老圖山、醫巫閭山和努魯兒虎山),東部為西遼河平原,西部為大興安嶺南段。
12、山區海拔高度580~1500m,面積約為8.4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61.8%;平原海拔高度110580m,面積約為5.2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8.2%。
13、西遼河平原自西、西南、西北向東、東南、東北緩慢傾斜,地面坡降在1/10001/2000,呈波狀起伏。
14、西北緣為大興安嶺山前沖洪積臺地,海拔般為500~800m,向東南方向傾斜;東北部為松遼平原與松嫩平原的分水嶺,海拔為170~300m;西南為燕山山地,海拔為300~1000m。
15、西遼河平原主要地貌類型為微起伏平地、河漫灘、階地、沙丘、沙地。
16、平原區除主要河流河漫灘及一二級階地外,大部為風積沙覆蓋,沙壟間分布有壟間低地,可作為天然牧場。
17、平原區主要地貌一單元為剝蝕堆積地形與堆積地形,近山地段存在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向東為第四系沖積物堆積而成的沖積平原。
18、東部為典型的沖湖積平原,具體表現為大興安嶺東部、燕山山地北部斜坡沖洪積臺地、洪積高平原及沖湖積、沖積低平原。
19、 根據全國土種志采用的分類系統,西遼河流域土壤總計56種,種類繁多。
20、主要有草原風沙土、栗鈣土、栗鈣土性土、黑鈣土、暗栗鈣土等。
21、上述主要土壤占流域面積達到60%。
22、其中草原風沙土、潮土和栗鈣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區,栗鈣土、栗鈣土性土和黑鈣土主要分布在山區。
23、草原風沙土面積最大,為2.92萬平方公里,占西遼河流域總面積的21%,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其次為栗鈣土,面積2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山區。
24、西遼河流域地處半干旱區,屬草原沙地農牧生態區。
25、流域生態植被主要是典型草原植被、喬木、灌木半灌木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
26、根據2005年遙感數據,西遼河流域土地利用類型共有23種,主要包括旱地(含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等。
27、旱地面積3.6萬平方公里,約占西遼河流域總面積的27%;草地6.7萬平方公里,約占52%:林地1.8萬平方公里,約占13%;建設用地共0.31萬平方公里,約占20%。
28、在西遼河平原區,由于人類活動影響,草地面積正在迅速減少,旱地面積迅速增加。
29、根據遙感資料顯示,自1995年至2010年,西遼河平原有大約4834.87平方公里草地轉化為旱地,草地面積減少25%,旱地面積增加41%。
30、1995年,草地是平原區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占平原區面積的44%,旱地占34%;2010年旱地己成為平原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約占平原區面積的47%,草地減少至32%。
31、草地面積的減少反映了平原區生態系統退化問題。
32、 西遼河流域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33、年平均氣溫5。
34、00℃~6。
35、50℃,年均日照時數2800~3100h,相對濕度45%~58%,年均降雨量300---400mm,蒸發量1199~2200mm 。
36、西遼河平原主體處于半干旱季風氣候區,表現為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氣候涼爽、冬季嚴寒少雪。
37、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空間上自西北向東南增加,時間上80%的降水出現在6~9月。
38、多年平均蒸發量由西北向東南減少,年最大蒸發量2713.9mm,最小1323.1mm。
39、多年平均風速2.7~4.0m/s。
40、 2009年西遼河流域總人口77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4.96萬人,農村人口469.04萬人,城鎮化率39.40%,人口密度57.25人/平方公里,集中于通遼市和赤峰市。
41、流域總耕地面積3301.9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397.55萬畝 。
42、2009年西遼河平原區總人口472.29萬人,耕地面積2052.15萬畝,占平原區的19.47%,有效灌溉面積1522.2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4.35畝/人,高于全國人均耕地水平(1.5畝/人),與世界平均水平(4.6畝/人)相當。
43、 西遼河流域產業結構由以農、牧業為主,逐步發展為以農、牧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工、農、林、牧業共同發展的經濟結構。
44、西遼河平原區地區生產總值380.1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048.36元。
45、第一產業產值145.07億元,第二產業產值119.99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31.14億元。
46、一、二、三產業比為1.2:1:1,第一產業主導平原經濟。
47、西遼河平原區土質肥沃,素有“北方糧倉”之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48、平原區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大豆、小麥等,經濟作物為葵花籽、蓖麻、甜菜等。
49、糧食產量達119.8億斤。
50、科爾沁草原是國家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被譽為“黃牛之鄉”和“中國馬王之鄉”。
51、西遼河平原畜牧業集中于科爾沁草原,現有牲畜480.2萬頭(只),其中大牲畜232.8萬頭,小牲畜247.4萬只。
52、平原區工業主要集中于科爾沁區,工業發展迅速,已初具規模,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能源、醫藥化工、建材四大主導產業為骨干,具有一定基礎、規模與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