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5時43分許,一輛浙A牌照的小型普通客車沿S2滬杭高速駛出杭州收費站時,碰撞收費站設施后起火,造成車上4人死亡。
而這款車是一款新能源車型,根據現場流出的圖片判斷,應該是大眾的ID.4,根據視頻來看,當時的時速大概是70到80,事故車應該是剮蹭到了底盤,導致電池包受損,最終導致起火,而從撞擊到全車自燃,發生的時間非常短,短短幾十秒,根本沒有給車內人員太多的逃生時間,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資料圖)
在杭州的這起慘痛事故,讓人惋惜的同時,也給所有人提了個醒。電動汽車的自燃,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安全性問題。
根據我國《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國標,強制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而顯然,發生事故的大眾ID系列,根本沒有達到國標的要求。
而諷刺的是,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搜到關于大眾ID系列電池安全性的描述。比如說:
“從電芯級別入手,針對每個電池單體都配備了泄壓閥與檢測裝置,從源頭規避風險”。
“上汽大眾ID.家族還同時配備了爆破泄壓裝置,即便是車輛因碰撞導致電池出現短路等情況,其也可以第一時間切斷正負極連接,給大家更多逃生時間。”
“上汽大眾ID.家族的電池還經過涵蓋溫度沖擊、化學腐蝕、極端碰撞等338項品牌標準電池安全驗證,充分保障其安全性。”
很顯然,判斷一款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真的不能看它的宣傳,而是要看實際的碰撞事故,在液態鋰離子電池作為動力電池的主流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就無法完全根除。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大眾旗下電動汽車,第一次發生類似的事故了,去年9月5日,蘇州一輛保時捷taycan 碰撞護欄后引發大火。但是卻因為打不開車門,導致主駕駛和副駕駛的乘員雙雙遇難。之前很多人調侃,大眾的電動汽車是雜牌,現在來看,買新能源汽車不買這些雜牌,的確沒說錯。
之前總是有人爭論,燃油車也自燃,為什么非要針對新能源汽車,看完這起事故就明白了。
燃油車自燃的,往往是車齡較老,車況較差,甚至經過了非法改裝的車,而新能源汽車自燃的往往都是新車,都是在4S店保養的車況較好的車。
而且,燃油車自燃往往會留給乘員足夠的時間去逃生,很容易被撲滅,但是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往往是爆燃,根本無法撲滅,也無法給乘客和駕駛者留給充足的逃生時間,最終的結果就是像這起事故一樣,車內乘員被活活燒死。
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問題,可能要到固態電池量產之后,才能徹底解決。在現階段,如果買新能源汽車,建議還是選擇那些自燃案例較少,安全性較高的車型,最大程度降低自燃的風險。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