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博很恐懼,好看!在觀影過程中就預感到,這部電影,討厭的人會非常討厭,認為跳脫、抽象、莫名其妙,但喜歡的人也會非常喜歡。其他平庸的恐怖片往往是給觀眾大段無聊平常的片段后再突然給個小高潮來制造反差和恐懼,阿斯特這部會讓我每時每刻都在主角焦慮的重壓之中,我看著故事推進會忍不住想要尖叫,看著Beau的窘境我會比他更想逃離。尤其是當Beau脫離了一個糟糕的境況繼續往前走時,我會比他更焦慮、擔心故事未來一定會發生更差的事情。
除了敘事節奏和鏡頭設計給了我奇妙的觀影體驗之外,它的主題表達我也很喜歡。歐美的觀影人群可能會覺得,這種母子關系太不常見、太toxic以至于全程游離很難沉浸影片;而(我們)東亞觀影人群在觀看過程中可能就會覺得,啊,這能有我們的日常toxic嗎,這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觀影時對于影片中所展現的一些壓迫的片段,我會很恍惚地聯想到自己母女關系中的某個經歷,或朋友述說的ta跟自己原生家庭中的某個經歷。
但阿斯特拍攝這種來自母輩更大的權力的絕對掌控和壓迫時并不是全然否定的,他并不是把影片中的母親刻畫成一個絕對徹底的惡的形象,她也有很多溫情,而也正是這些畸形的愛和溫情使她變成了一個更令人恐懼的權力的陰影。那我們東亞人可太懂這個了!愛和恨在關系里一起生長,對彼此的愛和試圖占上風的掌控心理(甚至更多陰暗的東西)也慢慢填滿了關系的縫隙,而隨著時間流逝年歲見長,縫隙被陰暗的東西撐得越來越大,兩個人被推得越來越遠,誰也說不清最后兩人之間還剩多少點愛,誰也不知道剩下的不可名狀的東西是恨還是責任還是其他更難以言表的物質。而這糾纏最終迎來的,當然是某一方對另一方的毀滅,或是自我毀滅。
去搜了豆瓣和b站,好的評價和認真的拉片影評非常之少,看了很久才搜到一篇我覺得寫得好、帶給我啟發的,對于影片中最后的“覆滅”結局它是這樣寫的:“但暴徒始終會攻入他的小天地,毒親也不會放過他,阿寶的人生是終究會被吞噬的──正如《宿怨》的結局一定會發生。阿斯特的創作理念里沒有和解與包容,他對人際關系的觀察是冷冽無情的,不僅主角們必須背負這樣的悲劇命定,他甚至告訴我們,這種悲劇在別人眼中不值一哂,只是另一個「負能量笑話」或「應該被抓去槍斃的社會版頭條」罷了。無數的阿寶們嘲笑今日的阿寶之死,而他們未來某一天也會成為被笑的阿寶,這種輪回不只發生在個人身上,甚至是整個社會群體之間,無限卡農。”
“這種悲劇在別人眼中不值一哂,只是另一個「負能量笑話」或「應該被抓去槍斃的社會版頭條」”太對了,影片內部的這種表達剛好也跟影片外部(現實中)對影片的評價形成了互文,這種悲劇在大多get不到此片的觀眾眼中也不值一哂,“主角明明能blabla/他明明能做出更多來制止xxx的發生”,這很有意思。
對這個導演產生好奇了,下一部可能會去把《遺傳厄運》和《仲夏夜驚魂》看了。博這部的手法也讓我想重看大衛林奇了(yes大衛林奇或許也沒有那么討人厭捏!)
影評全文鏈接:/dy/article/#還有一篇豆瓣的我覺得拉片拉得很好(只是這篇寫的不是我主要想表達的感受哈哈哈),一并附上(拉片這篇有劇透):/review/15249220/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