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描寫的是初秋時節雨后黃昏的景色。
2、是首山水詩。
3、此詩名盛于開元天寶年間,是王維晚年隱居鐘南山下輞川時所做。
(資料圖)
4、王維,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畫家。
5、王維多詠山水田園,語言精美。
6、常以五律和五絕的形式作詩。
7、王維中年喪偶,老年無子,30年獨居。
8、自中年以后意志消沉,從禮佛和山水中尋求寄托。
9、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10、他參禪悟道,游弋于山水間,他自稱以悟寂為樂,把自己的心情感慨融入到詩歌當中。
11、所以他的詩歌中除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外,其中體現出了他平日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
12、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13、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14、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15、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16、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17、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
18、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19、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
20、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21、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
22、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3、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
24、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
25、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26、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寫照,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
27、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同不愿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
28、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
29、《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
30、"《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
31、"《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32、"《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33、"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4、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
35、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36、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37、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38、山居秋暝創作的大背景2020-01-21 14:31:42文/葉丹山居秋暝創作背景:這首詩寫初秋時節作者在所居地所見雨后黃昏的景色,應該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時所作。
39、?寫作背景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40、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后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41、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4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43、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44、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45、白話譯文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46、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7、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48、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49、《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
50、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之情。
51、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
52、《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
53、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后黃昏的景色,當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別墅)時所作。
54、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