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作為“工業血液”、“黑色黃金”,其價格的變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往往原油價格的波動會牽動著整個化工產業甚至世界經濟跟隨起伏。
1859年,美國人美國賓夕法尼亞鉆出第一口油井,正式拉開了原油商業化的帷幕,而在這之前,人們對原油的使用僅停留在簡單的用作燃料,開發和交易十分有限。正是這一歷史性的一刻,將原油帶入了歷史舞臺,與當時正在躍躍欲試的內燃機組成了“黃金搭檔”,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一、研究標的的選擇
本文將以WTI日度價格為標的,對原油歷史價格波動進行分析。選擇原因有二:第一,WTI上市較早(WTI于1983年4月上市,BRENT于1988年6月上市),是現有可追溯時間最長的清晰記錄的歷史價格;第二,通過圖一可以看出,WTI 與BRENT的價格走勢基本一致,用于研究價格趨勢兩者作用相同。
注:圖1 為月度價格,之所以不用日度價格,是因為兩者節假日和休市時間不一致,日度價格不能統一,故變頻至月度,后文的分析均已WTI日度價格為標的。
二、石油定價機制的三個階段
原油進入商品世界后,其價格定制機制發生了多次轉變,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1859年-1960年,寡頭壟斷定價。這一時期的定價大權被牢牢掌握在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手中。細分來看,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該公司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就壟斷了美國90%以上的石油市場,也將定價權牢牢握在手中;第二個時期是在標準石油公司由于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而被迫解體,石油市場由新澤西標準石油、殼牌、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英國波斯標準石油、海灣石油、德士古和紐約標準石油組成的“石油七姐妹”所控制。此階段油價長期處于2美元/的低價水平。
第二階段,1960-1985年,OPEC定價階段。隨著石油勘探和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范圍內不斷發現大型油田。但由于市場定價權掌握在石油公司的手中,對于產油國十分不利,于是1960年產油國聯合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OPEC成立初期,由于話語權弱,對原油價格的影響較小,直到1973年前,原油價格仍維持在2美元/桶的低價水平。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1978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 命”,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OPEC逐漸掌握了原油的定價權,原油價格也從2美元一度漲到36.8美元。
第三階段,1985年至今,市場化定價階段。自1960年OPEC建立,逐漸搶占原油定價權后,西方世界國家開始意識到石油資源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紛紛上市原油期貨來削弱OPEC的定價能力。而隨著石油勘探和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替代能源的發展,OPEC對原油價格的定價話語權被不斷削弱,同時,原油期貨的不斷成熟和普及,使世界原油的定價體系逐漸形成了以OPEC、原油供需和國際原油資本等多方因素共同定價的市場化定價體系。
三、國際市場的三次石油危機
隨著石油資源在人類社會中地位的逐漸升高,其價格的變化往往會波及整個市場經濟。在歷史上共出現了三次因為石油價格變化而導致世界經濟受到影響的情況,被稱為石油危機。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此次危機源于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以及以色列的支持國,突然宣布禁止石油運輸并減產,收回了石油標價權,并將石油價格從3美元提高到10.6美元。驟然提高三倍多的石油價格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遭受了嚴重沖擊,據統計,此次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20%,其他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有所放緩。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次危機源于當時的第二大產油國——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 命”,國內劇烈動蕩的局勢導致伊朗宣布全部石油出口暫停,導致石油價格從14美元直升31.6美元。而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兩大石油輸出國出口量同時銳減,徹底點燃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更進一步漲至36.8美元。
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機。此次危機源于伊拉克占領科威特,伊拉克遭受了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對世界原油供給中斷,國際油價從1990年7月的16.5美元一路上漲到10月最高點40.1美元。雖然國際能源機構緊急投放儲備石油且沙特等國家加大生產穩定住了市場,但1991年世界GDP的增長率仍跌破2%。
四、WTI上市后的歷史漲跌情況分析
原油期貨上市后,市場對原油價格的調節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圖2為自1983年WTI(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在紐交所上市后的價格變化。可以看到雖然國際油價受市場調節的格局逐漸形成,但仍出現了幾次較大的起伏。
1985年OPEC價格戰
圖4的下跌發生在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究其原因,是因為沙特表示要“奪回市場份額”,OPEC會議也確定了“市場瓜分”的協議,開始大幅度增產,價格戰就此打響。據統計,1985年12月-1986年3月,OPEC日產量增加250萬桶,而石油價格也從31.3美元/桶跌至谷底的10美元/桶。
此次價格戰不但給西方石油公司和非OPEC石油輸出國帶來了重大損失,也危害到了部分OPEC成員國的利益。最終,在1986年12月的OPEC會議上,決定減產以促進石油價格恢復18美元/桶左右的水平。此后四年間,石油價格在18美元/桶上下波動,一直持續到海灣戰爭導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國際油價下跌
第三次石油危機過后,國際油價開始了長達7年的穩定期,期間油價在18-20美元/桶震蕩微漲,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上世紀90年代,亞洲經濟崛起,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高,成為了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區。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了全球,各國的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對石油的需求也大幅度下降。而此時OPEC錯誤估計了世界原油的需求,甚至增加了日產量,供大于需的市場行情使石油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跌。自22美元/桶跌至10.8美元/桶,觸及20年來價格底部。
經濟增長與次貸危機 2000-2009國際油價“過山車”起伏
亞洲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進入了21世紀初高速發展的階段,據統計,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5%,各國對原油的需求日益增高,雖然OPEC也制定了一系列產量調整方案,以平衡國際油價,但石油需求量的劇增使得OPEC喪失了調節能力,國際石油進入了供不應求的階段,而此時美元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貶值情況,開始了一路上漲。2000-2008年,國際油價進入了“井噴式”的增長期。在這期間,石油價格自2000年的20美元/桶,一路飆升至100美元/桶,甚至在2018年曾短時間內攀升至145美元/桶的頂峰。
如圖6所示,國際油價在此期間持續震蕩上升。而在此期間的油價波動,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可以看出,在油價整體呈上漲態勢中,出現了兩次較大幅度的下跌情況,分別出現在2001年下半年以及2006年下半年。前者是因為美國911事件引發市場動蕩,市場避險情緒擴散,油價一路跌破20美元/桶至18美元/桶。而此后,地緣政治因素更對原油的影響接連不斷的出現:2002年,委內瑞拉國內發生動蕩,全國陷入長期罷工狀態,油價出現大幅度上漲;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導致伊拉克原油出口基本停滯,油價繼續走高;2005年,墨西哥灣遭受“卡特莉娜”和“麗塔”兩股颶風侵襲,導致美國原油開采和下游加工的中斷,將國際油價持續拉高。但2006年下半年,由于前對石油供給的悲觀情緒拉高了油價,而后期美國石油產出的表現并未受到強烈影響,供需的不平衡導致世界原油庫存升高,油價應聲下跌,半年時間由高點的近77美元/桶跌至50美元/桶附近。
進入2007年,油價止跌回升,并迅速持續拉高。2008年國際油價一度突破100美金/桶,并在7月3日達到歷史頂峰145美元/桶。
但所謂盛極必衰,經濟的繁榮之下早已埋下了隱患。而這一隱患在2007年8月徹底爆發。隨著美國國內越來越多的次級貸款者無力償還貸款,美國埋藏已久的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并很快席卷全球,波及了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而反映到原油方面,雖然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原油的需求依然強勁,但北美市場對原油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5%,歐洲和日本的需求量也有所降低。需求的急劇降低在2008年8月開始反映到了石油價格上,短短四個月,石油價格從145美元/桶一路跌至34美元/桶左右,跌幅達100美元/桶以上或76.6%。
次貸危機后——2009-2014年石油價格止跌回升
次貸危機后,各國政府開始通過一攬子政策,斥巨資幫助銀行解困,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量化寬松政策和積極地財政政策刺激消費,鼓勵生產,以擺脫經濟蕭條的困境。石油價格在經過次貸危機的暴跌后,又借世界經濟復蘇的契機開始回升。
由圖7可以看出,次貸危機過后石油價格開始了新一輪的攀升。而這一輪上漲的主要還是受供需調節。
供給方面,次貸危機蔓延,石油價格暴跌開始后,OPEC多次召開會議,達成了數次減產協議,累計減產達420萬桶/天,以恢復世界石油的供需平衡,阻止石油價格進一步探底。另外,此階段出現的多起地緣政治事件,也使得市場對原油的供給擔憂愈發強烈。2010年,阿拉伯國家爆發了“阿拉伯之春運動”,混亂的局勢席卷整個阿拉伯世界,給原油的出口帶來極大影響;2011-2013年敘利亞內亂,示威、武力斗爭影響產量的同時,敘利亞還遭受了來自美國、歐盟和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制裁,其石油出口受到嚴重限制;2011年,利比亞發生內戰,長達八個月的內戰給石油的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12-2015年,伊朗由于核協議問題收到了來自美國等國家的經濟制裁,石油貿易受限,出口受阻,據統計三年期間伊朗石油產量下降逾15.5%,出口量下降48.5%。歐佩克的減產協議,以及地緣政治的共同影響下,國際石油供給不斷緊縮。
而需求方面,在政府的量化寬松和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經濟逐漸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走向了復蘇,對石油的需求的也逐漸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危機中, OECD成員國在次貸危機中收到影響較為嚴重,對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但新興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率先從次貸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非OECD國家對石油的需求一躍超過OECD國家。在此供給緊縮、需求旺盛,地緣政治事件頻發的形勢下,國際油價震蕩走高,直到2014年下半年——頁巖油革 命。
頁巖油發展 OPEC再度打響價格戰
早在上世紀初,人類就發現了頁巖中儲存的大量油氣資源,但受制于開采技術和開采成本,頁巖油氣一直沒有被人類所利用。而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了頁巖油氣革 命,不斷斥巨資發展頁巖油氣的開采技術。2013年,美國能源署公布了美國的頁巖油氣儲量為782億桶,居全球第一。而經過三十余年的技術發展,美國頁巖油的開采成本已降至新低。
2014年,美國原油產量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而美國快速增長的原油產能,使得美國由原油進口國成為了原油凈出口國。與此同時,俄羅斯、加拿大等非OPEC國家的原油產能也穩步提高。而這些現象,都引發了OPEC對市場份額下降的擔憂。而同時,由于次貸危機過后石油價格止跌回漲,油價在3年期間均處于100美元/桶的高位,高油價對需求造成了極大程度的損害,世界各國對于能源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各類替代能源的發展也日益加快。
本著搶占市場份額,鞏固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并同時打壓甚至摧毀頁巖油的想法,OPEC產量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逐漸超過配額,全球石油市場進入供過于求格局,OPEC毅然而然打響了石油“價格戰”。供過于求的情況加重,國際油價開始了大幅度跳水,僅僅半年,油價自100美元/桶迅速跌落至44美元/桶,跌幅超過50%。而隨著伊朗核問題的解決,伊朗原油生產和出口的恢復,世界石油供過于求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國際油價跌上加跌,一度降至30美元以下。
這一低油價行情一直延續到2016年12月,OPEC新的減產協議達成。
減產協議達成,油價進入調整再平衡時期。
OPEC的“價格戰”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嚴重打擊了美國頁巖油的發展,但也同時也給成員國的財政狀況帶來了諸多損失。尤其是“價格戰”后期,美國頁巖油生產商采取了資本“抱團取暖”的策略,并且技術進一步成熟,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三大主要產區的活躍鉆技術也逐漸開始上漲,頁巖油產量也開始回升。OPEC不得不放棄摧毀頁巖油的計劃,重新達成了新一輪的減產協議,國際油價逐漸進入了供需平衡的時期,油價開始回暖,并進入了較長時期的平穩調整階段。
由圖9可以看出,2016年12月減產協議達成后,進入2017年開始,國際油價開始了穩步的回升。較大程度的跌幅出現在2018年10月,國際油價自高點74美元/桶一路跌至43美元/桶,縮水近一半。究其原因,應是市場對于前期價格過度上漲的冷靜處理。2018年5月9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并恢復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同時希望各國與其一同對伊朗實施制裁。這一消息流出后,市場聯系2012-2015年美國制裁伊朗時,伊朗石油出口量暴跌100萬桶/天,供給緊張的擔憂引發了油價的上漲,于是出現了2018年10月的價格高點:74美元。
但進入10月后,由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滑,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不能達到預期,油價開始下跌。另外,伊朗經濟制裁措施生效后,中國、印度等國家獲得180天豁免,仍可從伊朗進口原油,供過于求的市場格局進一步加大,國際油價進一步下探至2018年底。
進入2019年,OPEC+進一步深化減產,國際油價止跌回穩并震蕩上漲。整個2019年,國際油價在60美元/桶附近震蕩但平穩運行。
直到2020到來,國際油價開始了新一輪的跳水。
公共衛生事件與減產協議破裂 新一輪價格戰打響
進入2020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全球市場帶來了陰霾。本就處于下行周期的世界經濟在衛生事件的陰霾下進一步惡化。
供給方面,3月6日的OPEC+第八次聯合會議上,俄羅斯拒絕了OPEC提出的聯合每日減產150萬桶的提議;而隨后的3月9日,沙特下調了4月份向全球供應的原油官方銷售價格,并表示將加大產量,將產能釋放至1000萬桶/天以上。需求極度疲弱與供給增加形成了嚴重的供過于求的格局,國際油價“跌跌不休”,一再探尋價格底部。
千呼萬喚始出來,國際市場在油價的下跌中終于等來了“救命良藥”——OPEC+新一輪的減產協議。4月12日,OPEC和非OPEC部長級第10次(特別)會議召開,會議確定了5月份和6月份每日減產970萬桶;從2020年7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的6個月,每日調整產量770萬桶;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的16個月內每日調整產量580萬桶。產量調整基準為2018年10月份石油產量;但是沙特阿拉伯王國和俄羅斯聯邦除外,這兩國的基線產量水平相同,均為每日1100萬桶。該協議的有效期至2022年4月30日。
但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此次“史詩級”減產協議的達成并未有效的拉動油價回升,在小幅度震蕩后,國際油價又開始繼續下探。4月20日,由于交割地庫存達到頂峰,又臨近期貨交割日,大量近月合約被賣出,創造了WTI歷史上首次負價格。
后續,隨著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得以控制,各國陸續開始復工復產;另OPEC與非OPEC產油國對減產協議的執行力度符合甚至超出預期,國際油價在震蕩中開始逐步回暖。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全球的衛生事件形式仍不明朗,國際油價的走勢還需要時刻觀察供需兩端的發展。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