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一則大消息,投資圈炸開了鍋刷屏了。
原來,上交所稱,將研究引入單次T+0交易!還有回應調整上證綜指編制方法建議。
來看看上交所都釋放了哪些重磅信息。
上交所十大重磅消息
29日晚間,上交所就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于資本市場的建議回應稱,適時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單次T+0交易,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保證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實現。
1、上交所將構建更為高效的并購重組和再融資制度,針對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需求,做出市場化和便利性安排;
2、研究推出鼓勵吸引長期投資者的制度,為市場提供更多長期增量資金,穩定投資者預期、熨平股價過度波動帶來的市場損傷;
3、完善股份減持制度,平衡好大股東正常股份轉讓權利和其他投資者交易權利背后的利益需求,滿足創新資本退出需求和為股份減持引入增量資金。
4、上交所將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披露政策,在更強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理念的同時,在量化指標、披露時點和披露方式等方面做出更有包容性的制度安排;
5、加大股權激勵制度的適應性,大幅提升科創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
6、適時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單次T+0交易,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保證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實現。
7、回應調整上證綜指編制方法建議:下一步,上交所在研究上證綜指編制方法的完善方案時,將充分聽取市場各方意見并借鑒國際最佳實踐經驗,在修訂指數表征功能的同時,應盡量保證與現有指數無縫銜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
8、上交所將繼續按照“簡政放權、轉變作風”的要求,在把好質量關的基礎上,優化審核服務,適當提高審核速度,完善并公布審核標準,壓縮自由裁量空間,積極支持科創企業依法依規利用資本市場茁壯成長。
9、因上證綜指已成為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數,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人認為有必要對現行指數編制方式進行調整,以更為準確地表征滬市表現繼而穩定投資者預期。
10、基于我國投資者結構和上證綜指獨特的標志性地位,指數的調整優化需要審慎評估、綜合考量。
什么是T+0交易
上交所的T+0消息一出,引起市場熱議。
這是科創板運行以來,上交所首次對T+0交易制度進行回應。去年3月1日,科創板相關業務規則和配套指引亮相,并沒有包含“T+0”交易制度。對此,上交所彼時回應稱,基于對科創板“建立更加市場化的交易機制”的考慮,上交所對包括T+0在內的交易機制加強了研究論證。為保障科創板開板初期的平穩運行、避免交易者長期形成的投資習慣在短時間內發生過大改變,按照穩妥起步、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相關規則征求意見稿中未將T+0交易機制納入。
所謂“單次T+0”,即日內買入后可賣出,或日內賣出后可再行買入,兩個方向均限操作1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滬深兩市的股票交易制度中,賣出股票后的資金已經可再度買入股票(限1次),但買入后不可賣出,“單次T+0”在現有賣出-買入后是否可以再度賣出,需要規則進一步明確。
分析認為,單次T+0若能得以實施,將對券商股形成一定利好。此外,交易制度的重大調整將涉及系統的升級、調試,也對證券周邊的技術服務提供商如金證股份、恒生電子等構成利好。
滬指失真問題引發爭論
近期,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一篇《滬指失真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引發股民刷屏,文章稱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和委員接受采訪時指出,上證綜指編制方法有待優化,李迅雷也認為十分必要,應引起證監會、上交所等有關機構的充分重視。
李迅雷指出,四大原因影響滬指表征性:一是我國上市公司結構與宏觀經濟結構變遷未完全同步;二是隨著企業生命周期變化,上市公司中微利或虧損類企業數量增多;三是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存在不合理之處。四是加權方式的問題。
李迅雷建議,科創板公司計入上證綜指本就是上證綜指的題中之意,因此,應盡早解決盡早實現。ST股票宜盡早從指數中剔除。對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進行調整。上證綜指于1991年7月15日發布以來,在新股計入時間方面做過幾次調整,現行的上市后第11個交易日計入指數規則是2007年確定的,主要是與當時新股首日無漲跌幅且普遍大幅高開有關。
關于加權方式,李迅雷指出,從國際情況看,2005年標普宣布,對其美國市場指數(含標普500指數)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2006年開始,香港恒生指數逐步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2005年開始,日本東證TOPIX指數分3個階段,由總股本加權改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由此看來,國際經驗也是十分豐富和成熟的。滬指也有必要早日推進。
另外,也有大V對上證指數有些看法,認為,它是按照上交所所有股票的總市值來算的,注意是總市值,不是流通市值。所以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即有些股票剛上市的時候,流通股份少,限售股份多,股價被非理性爆炒,等到限售股陸續解禁的時候股價一瀉千里,這些都算在指數的跌幅里。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