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2、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3、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于100分這樣明確。
5、 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至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6、 由于金、銀、銅制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于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7、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后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
8、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
9、每枚銅錢平均重量為5克。
10、 所以,根據推論,用現在的人民幣價格可大約換算如下: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