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遼寧省沈陽市交出一份令人振奮的基層平安建設成績單:全市社區(村)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33%、23%;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分別同比下降34.75%、27.95%,命案發案數同比下降13.33%;在基層一線“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2.9萬余起,法院依托基層服務力量完成訴前調解近萬件。23類98項公共安全、治安防范、糾紛化解服務事項陸續推出。
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該市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實行的社區(村)“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制度。
“沈陽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基層風險隱患最突出的公共安全、治安防范、糾紛化解三個領域,由黨委政法委牽頭,應急、公安、司法行政、信訪等部門和法院協同配合,以‘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為目標導向,建立社區(村)矛盾直排、安全直護、服務直達的工作室,推動基層平安建設工作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有力服務基層平安建設。”沈陽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資料圖)
堅持問題導向 找準薄弱環節
實踐中,絕大部分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都發生在基層,但治理力量“懸浮化”,基層專業力量配備不足,事多人少矛盾突出。同時,服務職能“單一化”,基層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各自為政力量分散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
“相關職能部門在基層雖部署了一些平安建設載體平臺,但在社區(村)層面缺乏統籌和資源整合。”沈陽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說。
此外,資源手段“碎片化”,基層缺乏直接處置能力,化解辦理質效不高,也影響平安建設工作。
受限于既有條件,社區(村)對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訴求缺少早發現、快處置能力,大部分平安建設領域問題只能逐級上報,鏈條長、周期久。2021年,沈陽市毆打他人類治安警情中,75.3%均由小矛盾、小摩擦引起;全市因矛盾糾紛引發命案占總發案數量近一半。
創新工作平臺 實現關口前移
如今,在沈陽市2680個社區(村)建立的“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讓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將社區警務室、評理說事點、信訪工作調解站點等整合形成有效載體和平臺,嵌入社區(村)物理空間和工作鏈條,在黨委政法委統籌調度下,由市區安全事故防范、社會治安防控和矛盾糾紛化解職能部門下沉專業人員牽頭運行,整合各方資源,以關口前移實現對群眾平安建設類訴求未訴先辦、接訴即辦?!?
蘭宏偉是沈北新區應急管理局下沉到正良街道晨興社區“零事故”工作室負責人,他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我們定期組織物業公司和公安、城建、市場、房產等專業力量開展聯查聯檢,重點對社區用氣、用電、用梯、防墜物等7類安全管護重點進行動態摸排,提升社區風險隱患發現處置能力?!?
“工作室實行‘專群協同、聯防聯治’,組織轄區內平安志愿者、網格員等社會治安積極力量,共同開展治安防控工作?!贝竽吓沙鏊鲁辽蚝訁^大南街道多福社區“零案件”工作室負責人臧宇告訴記者。
在皇姑區三臺子街道牡丹社區“零案件”工作室,社區民警、社區干部、物業保安、平安志愿者組成“藍、白、灰、紅”四色防線,開展巡邏守護,定期走訪轄區內重點人員,推進巡查,做到治安防控全覆蓋。
“零糾紛”工作室,由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村書記)牽頭,組織司法行政、信訪、法院等機關干部下沉力量和律師、群團組織志愿者等力量,共同開展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調處化解工作。
前不久,晨星社區“零糾紛”工作室就組織律師對一起物業公司催收物業費糾紛進行調解,獲得業主們一致好評。
“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工作流程形成全鏈條閉環式機制。以“零糾紛”工作室為例,工作流程為“收集、受理、登記、預警、調處、化解、回訪”。
強化制度創新 實現長效長治
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沈北新區應急管理局下沉新城子街道大洋河村“零事故”工作室負責人孟慶瑩為村民進行了一次煤氣使用、消防安全、用電安全培訓。
孟慶瑩告訴記者:“我每周要來3次,排查村民身邊安全隱患,講解避險自救知識,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加上一道‘安全閥’。”
為變“問題上行”為“服務下行”,沈陽讓各條線專業力量下沉一線,組織2471名公安民(輔)警、1066名安全生產管理員和3259名街道司法行政干部、縣區信訪干部、市區兩級法官入駐社區(村)“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同步聘任1254名律師作為社區(村)法律顧問,公示姓名、職責和聯系方式,一般問題專業力量現場直辦,復雜問題派出部門指導接辦,復雜矛盾糾紛由三個工作室聯動協調解決,變“社區找”為“主動干”。
在沈北新區正良街道蒲雅社區,“零事故”“零案件”工作室聯合社區處理了一起飯店亂堆放建筑垃圾案件。“這樣的事情在以前單靠社區和物業力量難以推進,現在通過相關單位下沉力量很快就能得到解決?!逼蜒派鐓^黨委書記關丹陽欣慰地說。
同時,沈陽通過“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將一站式工作平臺建到社區,變“多頭受理”為“集中接辦”。制定實戰指引,細化運行流程,傾斜各類資源,推行“三個一”工作模式——“一張布防圖”甄別風險點和重點人,“一塊信息板”分類記錄每日風險隱患、矛盾糾紛問題,持續跟蹤辦理群眾現實需求,“一個工作平臺”整合專群隊伍,實行一站式受理、處置、解決問題訴求。
在沈河區北站街道山東堡社區的布防圖上,紅、黃、藍不同顏色標注了不同點位與案件、矛盾糾紛、其他風險相關的內容,一目了然。
此外,沈陽依托“零事故、零案件、零糾紛”工作室,讓多元化資源手段融入社區,變“事后處置”為“事前預防”。組織房產、人社、教育和水電氣熱等15家涉民生單位、企業派出7000余名專業化網格員,與工作室人員和基層志愿者共同查找問題、消除隱患。梳理建立網格聯動事項,對共性問題采取“微項目”形式建立機制解決,發動更多資源力量保障服務到位。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