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惠東高潭首屆端午粽子節的包粽子才藝大賽現場,選手嫻熟地把糯米裹進綠色的粽葉中,再牢牢地捆上粽繩,一個個形狀統一的灰水粽就誕生了,引來一眾點贊。6月17日,為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惠東高潭首屆端午粽子節在高潭老蘇區革命紀念堂廣場、馬克思街舉行。據悉,活動將高潭紅色歷史文化與傳統特色美食粽子結合在一起,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發揚紅色文化,以此推動高潭鎮文旅融合發展,創響“高潭灰水粽”特色品牌。
本次高潭端午粽子節準備了包粽子才藝大賽、粽子品鑒會、紅軍茶品鑒會、助農直播、游園活動等系列活動。“高潭柴火灰水粽,有粽葉的清香,呈金黃色,口感柔韌爽彈,深受人們喜愛,其實,這份淳樸的味道是來自于高潭人手中的溫度,今天,我們要在這里舉辦一場粽子才藝大賽。”在主持人的介紹下,各組參賽選手各自就位,隨后一聲令下,大家紛紛開始包扎粽子,不一會兒,一個個包扎嚴密、形狀統一的粽子紛紛出爐。20分鐘轉眼就過去了,經過激烈的比拼,各組都幾乎完成了48個粽子的任務,高潭的包粽子技法確實是不容小覷,包扎的粽子以不露餡、包扎嚴密、形狀規則為有效數計算成績,工作人員在確定最終成績后,分別頒發一、二、三等獎。
同時,一旁的粽子品鑒會擺設了惠東地區的燒肉粽、蛋黃粽、海鮮粽及灰水粽等特色粽子,讓大家提前感受節日氣氛。
“快、快,加把勁,將粽子釣起來。”在釣粽子區域,游客使用著會場提供的特制釣竿,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粽子釣起來,將粽子成功釣起來后,游客激動不已,向一旁同伴一一展示。
“我做灰水粽已經有38年了,每年端午節前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做粽子。”羅林灶說,高潭“灰水粽”之所以遠近聞名,除了配方和制作工藝,制作所用粽葉、糯米等材料都采自當地。制作灰水粽時,當地村民先制作出灰水后,再將糯米放在灰水中浸泡4個小時左右,然后撈起濾干,此時糯米已變成微黃色。除了大米用特制的灰水浸泡,“灰水粽”的包裹工序和咸粽一樣,也是用粽葉將糯米包裹起來,然后放到大鍋里煮。
“今年我大概做了4萬斤粽子,零售價為6元一斤,與去年差不多。”羅林灶介紹,灰水粽多銷往海豐、惠州、深圳等地。去年,他還嘗試和電商平臺合作,接到不少全國各地的訂單。“今年,高潭還舉辦了粽子節,為我們設置專門的銷售攤位,有助于我們開通銷售渠道。”在與記者的交談間,時不時有游客上前購買灰水粽,羅林灶笑呵呵地表示,自己不用宣傳,游客看到自己的招牌便會上前購買。
據介紹,高潭灰水粽,起源于清朝時期的一百四十多年前,當年高潭黃坑寨的方慶公以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在這過程中,他從福建漳州帶回了灰水粽的做法,制作灰水粽前,要在清明節前,砍下了一種叫“布荊”的植物晾干,待到端午節前,燒成灰后,把水煮開后淋到灰里沉淀,過濾后把灰水倒進洗好的糯米浸泡4-5個小時,粽子葉包好后的粽子用柴火煮13個小時以上起鍋即成。去年灰水粽產量就達190萬斤,市場持續火爆。
接下來,高潭也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鎮為抓手,深入推進“文化強鎮〞建設,把紅色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用現代化的方式傳播高潭文化。
文/圖 惠報全媒體記者藍斐菲 蔡偉健 賴金朗
視頻 惠報全媒體記者藍斐菲 特約通訊員謝長波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