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心臟停跳超過7分鐘,人就會死亡。近日,揚中市一名69歲的女子卻在心臟停跳40分鐘后,重獲新生。“特別感謝人民醫院,感謝各位醫生救了我,我現在身體恢復蠻好的,能吃能動。”23日,記者在揚中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普通病房見到了69歲的郭阿姨。
醫生查房,交代患者注意休養
(相關資料圖)
據了解,最近一個月郭阿姨經常感到胸悶、心悸,嚴重時有明顯氣急,夜間甚至不能平臥睡眠,反復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經問診和心臟超聲檢查,擬診斷郭阿姨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重度狹窄、房顫、急性左心衰”,隨即收住入院,進一步檢查后確診患者為“心臟瓣膜病”。
根據檢查情況,郭阿姨必須通過手術治療才有一線生機。但患者高齡且體質較差,做手術風險較高,如何確保手術進程順利和治療效果?揚中市人民醫院組織多學科會診,經心血管內、外科綜合評估,最終確認實行體外循環下行二尖瓣置換+左心耳切除術,并邀請到上海東方醫院肖亦敏教授團隊同步進行技術支持。
術前進行病房訪視
“做這場手術,患者的心臟必須先停止跳動才可以。”揚中市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王建平告訴記者,心臟這個“發動機”,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把血液運行到身體各個部位,現在它壞了需要修理,就必須先關掉機器再修理。基于此患者得有一個“臨時”心臟,在醫學上叫做建立體外循環,這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術外,對涉及到的心胸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等各科室的配合度和團隊協作性要求很高,也是對一個醫院整體水平的考驗。
為確保手術的萬無一失,術前揚中市人民醫院領導班子全面協調相關科室,多次召開研討會,對術中的每個環節和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應對之策作詳細討論,給出應對方案。
院領導帶領專家團隊進行術前討論
一切準備就緒,12日上午9點,在40余醫護默契的配合下,患者心臟停跳,同一瞬間體外循環成功建立。術中發現患者二尖瓣鈣化、增厚,瓣口重度狹窄,面積僅約1平方厘米伴有關閉不全,此外還發現患者左心房內一塊2*1厘米大小的血栓,如果脫落勢必引起下肢動脈栓塞、腸動脈栓塞甚至腦栓塞,后果嚴重,術中一并為其置換生物瓣膜,同時完成左心耳切除+左心房血栓清除術,歷經了40分鐘停跳的心臟隨后“砰砰”復跳,所有人懸著的心也平穩落地,手術于12:30順利結束。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目前各項生命指標正常。
緊張手術中
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后自行刷牙
這場“救心”手術的順利完成意義重大,是揚中市完成的首例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也標志著揚中市人民醫院在心胸外科心臟瓣膜置換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為日后復雜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