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助力口岸經濟提質發展
“我用手機App進行申報,不到半小時,就申報完成了。”日前,在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河口邊合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邊境貿易服務中心,河口縣邊民李先生通過“邊互通”App對一批出口小家電進行在線申報完成后激動不已。據統計,2022年,河口邊民互市貿易額達25.53億元,貿易量達49.35萬噸,參與交易人數30.64萬人次。
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邊境貿易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建立的互市貿易結算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實現了邊民互市業務跨境“全流程、電子化、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創新的“電商平臺+海關+銀行”合作方式,通過多方數據自動比對、相互印證,提高互市結算效率,每單貿易平均縮短2小時。2022年,實現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產值2529萬元,邊民互市貿易出口商品種類納入海關統計,由模式創新前僅有的7類增長至200余類。
去年以來,河口縣積極探索“互聯網+邊民互市”模式,推行“電子商務+區塊鏈存證溯源+跨境結算業務”改革,自主研發云南省第一個引入區塊鏈技術的邊民互市貿易撮合平臺“邊互通”App,通過平臺將邊民身份、申報信息等多方數據上鏈,為數據提供存證和溯源雙重保障。中方邊民與越方賣家可在平臺開展網上預售、現場驗貨交易、跨境結算、區塊鏈存證等業務。
貨物運輸車輛從北山口岸快速通關 通訊員 胡濤 攝
“‘互聯網+邊民互市’還改變了原本邊民在互市交易場所排隊等候申報的狀況,在家就能完成進出口商品的申報,方便又快捷。該模式通過優化邊民互市貿易海關監管模式,進一步完善邊民互市貿易監管鏈條,確保‘真邊民、真交易、真結算’,促進邊民互市貿易交易市場健康發展。”河口海關工作人員董燚告訴記者。
“有些偏遠山區的群眾不會使用軟件申報,地方商務部門組織他們加入邊民互助組,海關定期開展培訓。”董燚說,截至目前,已有9860名邊民在“邊互通”App上進行了注冊,達到備案邊民總人數的77%。創新全流程電子化邊民互市結算“紅河模式”,“跨境直通、電子批量”模式在全省推廣,“區縣”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達360億元,全省占比超43.6%。
同時,河口縣還創新“互聯網+邊民互市貿易監管”模式,構建邊民互市雙邊一級市場和國內二級市場交易平臺,吸引境外供貨商在電商平臺開設商鋪,鼓勵邊民線上交易結算;吸引國內企業在平臺登記注冊,對進入到平臺的進口互市商品進行電子交易,征稅后進入國內流通和落地加工環節。搭建“一站式”邊貿服務平臺,引入海關、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形成一套業務串聯、數據聯動、工作協同的綜合監管體系,助力邊民互市規范化發展。目前,該縣有系統備案邊民1.28萬人,邊民開戶簽約數為6865戶;累計辦理邊民互市一、二級市場結算53.71萬筆42.0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縣推行的“跨境電商+邊民互市”拼車出口模式,貼具可查詢商品信息二維碼,實現同類、同目的地跨境電商商品和邊民互市商品拼車出口,僅收取分揀費、運費和裝卸費,成本下降29%。2022年,河口口岸完成進出口總額162.2億元,貨運量250.6萬噸,出入境車輛15.37萬輛次,“區縣”外貿企業完成進出口總值65億元,其中,邊民互市完成進出口總額23億元。
一系列創新舉措既讓群眾得到實惠,也極大地促進河口口岸經濟快速發展。河口縣委書記于洋說:“河口縣將繼續加強與海關、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繼續推進‘互聯網+互市貿易’,完善互市一級、二級市場平臺及產業園建設,用活用好現有政策措施,增加群眾收入。”(黃健)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