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相距1300公里的西安和福州,有兩件“大事”與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有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福州舉辦的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傳來消息: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在位于秦漢新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舉辦;
在西安舉辦的中國-中亞峰會上,新聞中心科技文化展示區的秦漢新絲路公司塑衣式彩繪拱手跪坐女俑數字幻柜和系列文創產品,吸引眾多記者關注。
讓歷史遺存“動”起來
集文物保護、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陜歷博秦漢館,是秦漢新城圍繞打造“連接古今的秦漢文化帶”思路,聚力推動秦漢歷史文化遺存展示利用的一個重點項目。
在秦漢新城這片土地上,70平方公里遺址保護區內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點63處,文物遺存數量之眾多、規模之宏大、內涵之豐富、時代序列之完整,令人驚嘆。
如此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成為秦漢新城的最大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當前,秦漢新城通過深入實施“文化+”戰略,整體規劃、點狀突破、橫向拓展、串珠成鏈,讓歷史遺存“動”起來,在文物保護利用、產業培育、文旅融合上實現新突破,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發展和諧共振。
圍繞秦咸陽城遺址、西漢帝陵遺址群,秦漢新城正在建設陜歷博秦漢館、秦咸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漢紫道、夢回漢邑、秦漢國際馬術中心、陜西際華園冰雪運動中心等系列文物保護和文化旅游項目,打造以歷史文化體驗、研學旅行、觀光旅游為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同時,積極探索“景區+娛樂”“景區+演藝”“景區+劇場”等文旅新模式,實施以大型實景演繹“秦風漢韻”等為代表的秦漢文旅精品演藝項目,叫響獨特的秦漢文旅演藝品牌。
挖掘秦漢歷史遺存的豐富內涵,打造秦漢歷史文化集中展示區和歷史軸線標識地,秦漢新城勾勒出大遺址群和自然風光相映襯的千年渭水文旅走廊美好畫卷。
將秦漢文明“傳”起來
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文物遺存“活”了,在中國-中亞峰會上,千年女俑用動人舞姿在絲綢之路起點喜迎八方友鄰,盡顯秦漢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數字幻柜,是秦漢新城探索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的一個成功案例。
依托秦漢新絲路數字文化產業基地,秦漢新城近年來聚力打造數字文化全產業鏈,與省內10余家文博機構開展文物采集、博物館數字化改造和文創合作,采集、存儲、管理、開發與傳播秦漢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歷史文化數據資源庫“秦漢文化資源云”,探索出一條“保護+傳承+利用”的“文化之城”建設創新路徑。
與此同時,秦漢新城還著力扶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傳承。
借助在大秦文明園、蘭池學校、蘭池佳苑社區等地設立的省級非遺項目秦漢戰鼓傳習基地,秦漢戰鼓第46代傳承人黃建民帶動組建了表演隊10余支,培養群眾愛好者1000余人、學生傳承人300余人。
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五陵塬黑陶許趙村傳習基地,被譽為“黑陶播種機”的黑陶制作技藝第十代傳人劉紀榮編寫了10萬余字教材,入企業進校園,帶徒3000多人,包括學生、殘疾人、失業人員、農民、離退休干部……
這些舉措,有力促進了秦漢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把文化資源“用”起來
借助西安“北跨”發展、秦創原建設等機遇,秦漢新城文化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窗口。
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平臺優勢,秦漢新城充分發揮文創企業的市場推廣主體作用,推出了秦漢文創絲巾、花絲文創胸針、秦漢英雄傳IP手辦等一批特色鮮明、市場認可、效益明顯的文旅商品。同時深挖秦漢戰鼓、五陵塬黑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秦漢新城正著力打造繁榮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謀劃推出一批接地氣、有特色的優秀影視、文學作品,講好秦漢文化故事,打造秦漢文化原創IP,提升秦漢文化在國內外文化界、文藝界的影響力。
由陜西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影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的秦漢新城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先后被評為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西安市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覆蓋劇本創作、投資策劃、拍攝制作、宣傳發行、衍生品開發等影視文化全產業鏈。目前,基地已吸引226家企業入駐,累計注冊資本金超20億元,培育孵化規模以上企業19家,《大秦賦》《蘭桐花開》《千年陜菜》等播出、獲獎的影視劇項目100余部,僅2022年就有21部作品在各大平臺播出,其中7家企業的7部作品入選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3家企業的3部作品獲評陜西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秦漢新城就像一本活的歷史書,翻開它,猶如進入穿越歷史、感受人文的時空隧道,加快建設歷史人文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的創造之城秦漢新城滿弓勁發!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