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基礎研究,一手抓產業化應用”,這是寧波工程學院微納材料與器件研究院院長楊為佑博士砥礪前行的兩大抓手。楊為佑率領的團隊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連續3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刊發能源存儲器件的持續研究進展。研究院不僅布局了大尺寸的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晶圓和金剛石、長壽命高能量密度儲能器件等國家急需的關鍵技術產業化試制,同時緊抓基礎研究,開源創新。
“要突破技術瓶頸,必須將科研難題的山頭攻下來,取得突破性的創新成果,而手段就是基礎研究。”由寧波工程學院自主培養的烏克蘭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楊為佑認為,“基礎研究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創新勇氣、創新能力”。楊院長說:“我們雖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應用研究還是要緊盯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在國家的‘雙碳’戰略目標下,儲能是一個重大需求,而儲能器件的高能量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是技術核心與關鍵,也是世界各國新能源領域科學家努力研發和突破的方向之一,我們在儲能器件的優異循環穩定性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基礎研究是國際性的,必須要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國際舞臺上!”楊為佑在科研過程中不斷地執行這一理念。2021年5月,針對當前碳基超級電容器難以兼顧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的難題,該團隊報道了一種具有三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的分級多孔碳氣凝膠構筑策略。
“開辟任何科研創新道路,就像在荒野中獨自前行,需要克服極大的障礙。”楊為佑博士這樣理解科研創新道路的艱辛和曲折。2021年8月,針對鉀離子電池循環穩定性差的普遍難題,該團隊報道了一種基于羧基官能團為氧化還原中心的新型儲鉀機理。
近日,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鉀離子電池的倍率特性,該團隊通過對碳材料的結構設計與摻雜優化,實現了兼具高循環穩定性和優異倍率特性的鉀離子電池研發。
“創新很艱難,市場轉化更加有挑戰,我們已經在開始積極布局產業化。”楊為佑介紹,該團隊已有近20年的基礎研究積累,未來在持續開展基礎研究外,將聚焦第三代半導體和先進儲能器件領域,把產業化作為未來主攻方向,立志蹚出一條科學研究服務產業服務地方的新路,為產業升級貢獻寧工力量。(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史望穎通訊員 李先鋒 呂賽)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