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系列報道
一所偏遠鄉村校,不僅沒有生源流失,還有縣城乃至市區的學生轉學回來;初中1000多名學生,住宿條件不好,床位有限,卻有不少學生及家長想方設法,爭取住校;退休多年的老教師,三五結伴,不時回校“考察”……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煌固鎮汪村學校,一所地處山溝里的偏遠鄉村校,卻成了十里八鄉人心中的教育、文化地標,不僅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等國家級榮譽,更形成了教師“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家文化”。
退而不休的“老革命”
撤鄉并鎮前,汪村還是一個鄉,有自己的小學和中學。2007年,汪村并入煌固鎮后,當時的村民代表表達了他們的訴求:“保留汪村自己的學校,不要并入煌固鎮的學校。”
九年一貫制的汪村學校由此而來。教師們就一個念頭:“讓孩子在家門口讀好書。”
每年重陽節,退休教師們都會回校參加座談,建校初期的艱辛是時常被談及的話題。
此前,汪村沒有學校,村民要到隔壁煌固鎮或者翻山越嶺走上二三十里山路到更遠的地方上學。1973年,村民出資讓地,在生產隊里騰出兩間房做校舍。
在汪村學校,有不少參與過學校前期建設的教育人被當地人尊稱為“老革命”。
教師陳家慶便是其中一位。退休后,他每年都會約上幾位退休教師,時不時地來學校,看變化、看發展,到學生食堂和孩子們一起吃頓飯。聽說學校成立教育基金會,他不僅積極捐資,還讓全家人都出資出力,參與學校建設。
“老一輩教育人,一直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即便退休也盡心盡力參與到學校的建設發展中來。他們對教育深厚的情懷也感染著年輕人。”校長張恕民說。
以校為家的“一家人”
張恕民是去年調到汪村學校的,初來乍到的他立馬就感受到了當地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百姓對教育的重視、對學校的信任、對教師的尊重。
在當地,只要是汪村學校的教師,老百姓就會肅然起敬。當地百姓都把學校當成家的一部分,如果學校管理或教師在工作上存在不足,家長也會主動來學校反映。
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成了當地人群策群力的一件大事。
“只要踏上這片土地,哪怕只是來實習,都能感受到一種‘來了就是一家人’的氛圍。”說這話的肖少微是來校頂崗實習的,她介紹,學校哪怕分個實習教師來,都會有校級以上干部專門開車去接;教師即便家就在學校附近,也會選擇住校,主動融入這個大集體中。
山溝里的學校,出行不易,不少年輕教師是拖家帶口住在學校。為了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學校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方便。教師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向學校反映,學校在能力范圍內提供最大的保障。
教師也會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各項管理中:小到水龍頭壞了、公共區域衛生沒打掃好,大到各類教育教學設備的添置,都會直接把情況發到工作群里。學校管理層總會第一時間回復,并及時把問題處理好。
長期以來,學校形成了“校園之事人人參與”的氛圍,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幸福和諧的教育共同體。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學校153名在編在崗教師中,有21對夫妻教師。
成長成才的“大舞臺”
一位教師親戚家有個“公子哥”一樣的孩子,在城區學校打架鬧事,去年轉到山里讀書。沒想到,這孩子非但沒有因為生活條件變差了不開心,反而主動選擇留下來住校,理由是“在這兒老師和同學都和家人一樣”。
學校堅持“不流失一人,也不錯失一人;不落下一個,也不放棄一個”的辦學理念,教師一視同仁對待每一個孩子,師生關系單純且和諧。
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也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找到了自己的舞臺。“進校時有一系列行為規范學習、內務整理,學期中有藝術節、運動會,學校還定期組織乒乓球、跳繩、拔河、合唱等比賽。學校要求每個班每周由班主任組織,音體美教師協助,開展一個班級小活動。學校每學期也要組織一二十個校級層面的大活動。”張恕民介紹,學校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鍛煉完善學生的各類品質。
從學校走出的學生們也用各自的方式回報著母校。今年初,學校舉辦教育發展座談會,校友、鄉賢和當地村民紛紛捐資捐物。
在當地人心中,汪村學校是需要群策群力呵護好的文化地標。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0日第1版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偏遠鄉村校成了當地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