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網訊(江蕓涵 記者 胡敏)近日,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以“服務發展、適應需求、促進就業、協同創新”為原則,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建立有效運轉的省校兩級“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進一步提高,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整體緩解,高校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意見》從抓就業促招生機制和人才培養改革的角度,明確提出六方面重點任務,具體如下:
建立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機制
重點加大對高校分專業計劃安排的指導。實行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對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兩年低于50%的專業點實行黃牌提示,對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三年低于50%的專業點實行紅牌提示。要求各高校合理確定專業招生規模,科學安排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建立就業末位專業淘汰制度,對連續兩年畢業去向落實率位居末位的專業實行限期整改、調減招生計劃或停招,需要特殊保護的專業除外。
完善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
建立行業人才需求預測機制,重點針對未來3—5年全省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狀況,建立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鮮明專業設置調控導向,嚴格控制全省布點較多的新設專業,嚴格控制藝術學、教育學和管理學專業新增布點,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重點領域新興專業,加強理工農醫緊缺人才培養。建立專業退出機制,對辦學條件嚴重不足、教學質量低下、畢業去向落實率連續兩年低于50%的專業,責令高校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按程序強制撤銷。要求各高校圍繞核心專業做好學科專業發展規劃,新設專業應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建立有進有出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現設專業連續五年不招生的,要按程序予以撤銷。
完善專業質量監測評估體系
探索建立省級專業評估機制,加強專業建設質量的動態監測。建立新設專業檢查評估制度和專業建設質量抽檢機制,探索建立專業辦學條件公開制度和專業建設年度質量報告制度。要求各高校構建分專業、分層次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和畢業生就業監測反饋系統,完善專業建設保障機制,建立基于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高職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專業認證的常態監測評估機制。鼓勵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學校專業辦學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
深化協同育人機制改革
推進“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提升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要求各高校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政行企校”協同育人,推進課程和實踐教學改革,建立與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全面改革教學方式,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變革。完善教師管理辦法,推行“雙證書”制度、現代學徒制、訂單式培養等,建立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
完善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機制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實施高階課程建設計劃、創新實驗行動計劃、產教融合行動計劃。要求各高校全面落實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強化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崗課賽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進實習運行機制,優化實習過程管理,強化實習導師職責,提升實習效果。
健全就業創業精準指導服務體系
編發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核查、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和人才供需、就業招生聯動狀況調查研究等工作。支持教育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四川分中心建設。加強省級就業創業指導“金課”建設,遴選一批優秀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和省級職業生涯咨詢特色工作室,搭建職業輔導平臺,營造就業創業良好氛圍。要求各高校搭建就業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創業服務。深入推進就業指導“六進”工作,健全職業培訓體系。積極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建立完善校企師資互派制度。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疏導,提供個性化咨詢指導服務。加強對就業質量調查結果的運用監督和成效考核。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