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浙江大學官方微信了解到,該校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冀曉宇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聯合開發了一款新軟件——iCare,能有效的自動識別熊孩子是否在玩手機。
據報道,iCare背后包含了人體工程學、運動機能學以及大數據等學科相結合的一套復雜算法。相關論文還被收錄進了移動技術大會HotMobile 2017。據了解,目前這一技術在用戶首次進行滑動操作后的識別準確率為84%,8次操作后識別準確率將達到97%。若這項技術普及,廣大父母可以不用費盡心思地來預防自己手機被偷玩了。
研究人員通過輸密碼及“2048”兩款小游戲來分析成人與兒童不同的操作區別,其中包括點按和滑動的次數、手指按壓范圍和按壓強度、手指滑動的長度和方向等35項數據。研究發現,兒童點按屏幕時,因身體發育還不完全,力度較成人相對較小,在輸錯密碼時還會進行更多嘗試。
據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冀曉宇老師介紹,兒童和成人使用手機時的不同習慣是軟件實現精準識別的基礎。比如,兒童點按手機屏幕的力度相較成人會更小、更不均勻,他們的小手在手機屏幕上劃過的軌跡也會短于成人,這可能是受兒童骨骼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的影響。
浙江大學方面表示,讓家長們更加感到放心的是,自家的熊孩子基本上無法沖破這一道“自然識別”的防線——因為他們無法模仿成人的手指大小和滑屏習慣,即使能夠保證模仿成功一次,要想同時滿足35個特征,對于尚在發育中的他們來說,仍是“天方夜譚”。
解決了難度最大的自然識別問題,后續的相關引導與管理問題將變得迎刃而解。“當檢測到兒童正在使用手機時,系統會自動提示剩余的使用時間,之后手機便會自動關閉。我們還可以設計兩套系統,針對兒童開放一些安全綠色的軟件或網站,幫助引導兒童健康活動。”冀曉宇說。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