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女單比賽的結果,或許出乎了很多人的賽前所料——
冬奧會前,不少人預判的是“俄羅斯三娃”包攬前三名,也就是下面這三位:
從左到右,分別是特魯索娃,粉絲昵稱“莎莎”;
瓦力耶娃,一般被稱呼名字“卡米拉”;
以及謝爾巴科娃,粉絲昵稱“千金”。
三人的年紀,不過十五六七歲。
但今晚賽果已出,卡米拉因多次摔倒、位列第四。
千金奪冠,莎莎亞軍,日本選手坂本花枝季軍。
賽期中最大風波,莫過于團體賽結束后曝出卡米拉的禁藥疑云。
目前的進展,是14日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決定允許卡米拉繼續參賽,但倘若她排名前三,暫不舉行頒獎儀式。
過去包括現在,在大多數人眼中,俄羅斯花滑都算得上是一片風光。
派出的這三位小姑娘個個拿過世界冠軍,獎牌幾乎手到擒來。
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媒體的新聞標題也極盡贊美之詞,天才少女、天才蘿莉之類的稱號幾籮筐。
只不過對俄羅斯三娃來說,“天才蘿莉”的稱呼倒也不全是好事。
她們的數位前輩,都曾一代又一代地被冠以這一頭銜。
然后迅速地被后浪替代、被淘汰,一瞬榮光消散在大眾視野中。
所有人都見證了俄羅斯花滑女單在冰面上極致的美,但或許也是時候,意識到光鮮背后的殘酷。
01
美麗而殘酷,這個詞用來形容俄羅斯花滑女單再合適不過。
花滑在俄羅斯的競爭強度,堪比乒乓球之于中國,國內冠軍比世界冠軍更難拿。
直接導致了俄羅斯國內競爭極為激烈,許多女單選手年僅20就被迫退役。
隊伍內更新換代的速度,比國外觀眾記住選手名字的速度還快。
還記得曾經火遍全球、cos美少女戰士水兵月的花滑選手“梅娃”嗎?一度被譽為“花滑女王”。
上一屆平昌冬奧會她還在大放異彩,當時她已將上一代花滑女王金妍兒和淺田真央的記錄都突破了。
離花滑界的大滿貫,就差最后一枚奧運金牌。
倘若拿下了,她便是金妍兒之后第二位拿下大滿貫的選手。
梅娃比完最后一場后激動地淚灑現場,現場觀眾為她歡呼。
所有人都覺得梅娃勝券在握,直到她的同門師妹扎吉托娃殺出。
一身紅裙,如精靈般輕盈又利落有力地跳了一曲《堂吉訶德》。
結尾連做數個高難度動作,全場轟動。
最后扎吉獲得金牌,梅娃獲得銀牌。
論實力,二人不相上下。那場比賽誰輸誰劣至今都有不同看法。
體育界盛贊這對俄羅斯雙姝,津津樂道于北京冬奧會時不知誰會拿金牌。
畢竟那年,梅娃才19歲,而她的師妹扎吉才16歲。
然而四年后的結果,已經擺在了諸位眼前——二人皆無緣北京冬奧。
新一代的16歲小將,已經完全取代了她們的位置。
梅娃于22歲宣布退役,扎吉雖未正式宣布退役,但于2019年宣布了休賽一年半,之后又撞上了疫情停賽。
“梅娃”梅德韋杰娃
扎吉于平昌冬奧會奪冠后,一度被視為俄羅斯花滑界歷史性的人物。
因為她十分幸運地趕上了幾大賽事,在短短兩年之內就集齊了大滿貫——奧運會、世錦賽、歐錦賽、總決賽冠軍。
他人終其一生沒能達成的成就,她兩年內就已達到。
媒體評價她都不是用“冉冉升起的新星”,而是要特別注明“冉冉升起的超新星”。
然而這兩年的驚人光芒,在兩年后乍然被掩蓋。
2019年3月的琦玉世錦賽上,扎吉還拿下了冠軍。
結果12月的花樣滑冰大獎賽都靈總決賽上,扎吉連領獎臺都沒登上。
都靈的冰面上,昵稱“飛天”的科斯托納雅拿下冠軍,總成績高達247.59分、刷新世界紀錄。
飛天2003年出生,彼時又是16歲。
而扎吉在自由滑比賽中受傷,此后還缺席了表演滑項目,總成績為 205.23分,無緣冠亞季。
9個月,這便是俄羅斯花滑女單換代的速度。
在外人眼中,俄羅斯風光依舊。都靈的花滑女單領獎臺上三位都是俄羅斯女孩。
無人能想象扎吉多落寞,那時她年僅17。
17歲的花滑女王,已經必須要面對新舊交替的王冠之爭。
都說世間一大恨事,是“既生瑜,何生亮”。
那放在俄羅斯花滑女單,就是“既生瑜,何生亮、亮、亮、亮、亮”。
梅娃、扎吉、飛天……一代掩蓋又一代。
大眾印象里,天才是稀少的,一個時代里只會閃爍一顆北極星。
但近些年的俄羅斯花滑界偏偏天才太多,領獎臺的位置只有三個,于是人們只能眼見著多位俄羅斯女單選手如火流星般耀眼、墜落。
下一顆流星想要被人們記住,就得更瘋狂地燃燒自身。
02
現在大家調侃的“俄羅斯三娃”,其實是第二代版本。
第一代版本里沒有卡米拉,而是上文中取代扎吉奪冠的飛天。
當時都靈領獎臺上的三個人分別是飛天、莎莎和千金,這是第一代“俄羅斯三娃”。
從左至右分別是莎莎、飛天、千金
飛天2003年出生,莎莎和千金2004年出生。
但由于身體發育、傷病與感染新冠,飛天的比賽狀態下滑。
“俄羅斯三娃”的位置,被2006年出生、狂破世界紀錄的卡米拉代替。
之所以如此強調她們的年齡,是因為俄羅斯花滑女單最大的門檻便是發育關。
競技體育里,年齡是必須直視的難題。
小女單運動員們發育前體重輕,做跳躍動作更輕松。而發育后體重上升,跳躍就相對吃力且容易受傷。
中國冰舞運動員王詩玥就在采訪中提及,為了控制體重、體型,她訓練時甚至不敢多喝水。只能喝一點點、讓嘴不渴而已。
且物理學上講,快速的旋轉需要細瘦的身體軸線,身體平整才能轉的更快。發育后的女性曲線,會加大高級別跳躍的難度。
這決定了花滑女運動員必須珍惜十三、十四歲,正是最容易在跳躍上出成績的年齡。
打好了基礎,接下來就是上正式比賽歷練。
15歲會正式升入成人組,由此迎來短暫的發育前黃金期。
“俄羅斯三娃”之一的莎莎,就是14歲、2018年在世青賽上完成了四周跳。
她是史上第一個于比賽中完成勾手跳Lutz四周、后內點冰跳flip四周、外點冰四周跳toe loop的選手。
在她之前,四周跳是男子花滑的專屬。
女選手由于肌肉爆發力相對較弱,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能突破四周跳的天塹。
莎莎的成功,把全球比賽的難度往上推了一個大臺階。
這就相當于數學考試,過去全校都沒有能做出最后一道附加題的人。
現在莎莎做了,花滑女單正式進入四周跳時代,全校學霸正式進入“不做附加題就拿不到第一名”時代。
然而一個時代的開荒,就意味著上一個時代的終結。
四周跳的出現,或多或少也加速了上一代女單運動員選擇結束生涯。
在其他國家,年齡超過20歲以上的花滑運動員并不少。
但在俄羅斯,寥寥無幾。
被稱為“天才蘿莉”的她們在太小的年紀里就接過了璀璨沉重的王冠,這成就了俄羅斯花滑女單表演獨有的氣質——高傲而凜冽。
但同時,也讓她們無所適從于被換代之后的境遇。
利普尼茨卡婭,粉絲昵稱“軟卡”。
她曾是歐錦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子單人滑金牌得主,也是奧運會史上自1936年以來最年輕的奧運金牌得主。
索契冬奧會上,一舞動天下。
從昵稱里的“軟”就能猜到,軟卡的身體柔韌度極好,旋轉速度也快。
她做出的貝爾曼旋轉尤為一絕,雙腿近乎一條直線,上半身與腿形成柔美的水滴狀。
最為難得的是軟卡的藝術表現力很好,她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表演《辛德勒的名單》,一身紅裙象征著電影中唯一一個有色彩的紅衣女孩。
電影中,女孩目睹了家鄉滿目瘡痍,親人鄰友一個個被屠殺,佇立在人群中慌張絕望。
比賽中軟卡對此的詮釋,是兩次無措空洞的深深回望
然而這樣的軟卡,在發育期到來、體重增加身體長高后陷入了瓶頸。
16-17賽季的俄羅斯大獎賽上,軟卡由于腳傷還不得不臨時刪減了難度動作。
那場她情緒低沉,與兩三年前的神情形成鮮明對比。
17年9月,年僅19歲的軟卡宣布退役。
她的母親透露,軟卡患上了厭食癥。
而退役原因正是厭食癥引發的各種健康問題,治療厭食癥的過程中也遭受了身體與心理的巨大折磨。
所幸后來經過長期治療與修整,軟卡的健康逐漸恢復,并談戀愛、結婚生子,邁入新的人生階段。
03
其實花滑界并非“容不下”發育后的女孩。
只是發育前后的滑法自然不一樣,需要運動員適應轉變。
但與16歲左右巔峰期、更容易做高難度跳躍的小運動員相比,成年總歸是一點弱勢。
軟卡、梅娃這些頂尖運動員,渡過發育期后其實照樣是世界前列、處于普通運動員難以企及的高度。
但大多數天才少女,都放棄了繼續比賽、參與競技的選擇。
或許對曾在熔巖之中掙扎、驚艷過世人的她們來說,不愿意、也不必要甘為低谷。
花滑本就是一項強度大、難度大、傷病多的運動,不如徹底退役修整傷痛。
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就俄羅斯目前的人才濟濟,她們似乎也沒有堅守的必要理由。
一茬又一茬水靈挺拔的小女孩在涌現,創下一個又一個新紀錄。
俄羅斯目前還在活躍的花滑女單成員里,唯一的例外是圖克塔米舍娃,昵稱ET姐。
如果繼續拿乒乓球做類比,她就是花滑界的波爾。
流水的乒乓隊員,鐵打的波爾;流水的俄羅斯天才蘿莉,鐵打的ET姐。
96年出生的她,巔峰期其實是2012年前后。
索契冬奧會前,她遭遇發育關身體變化、無法保持競技狀態,選拔賽僅獲得第十、落選冬奧。
14年時,ET姐短暫復出并斬獲3枚金牌,之后又再度沉寂。
外界甚至沒有太多人追問她的去向,當時已有新秀登場,人們默認ET姐處于半隱退狀態。
直到六年后,ET姐從國內小將的廝殺場中站出,再度登上世錦賽的領獎臺。
從她升入成年組算來,ET姐因為發育與俄羅斯女單的激烈競爭錯過了兩年冬奧。
重回賽場時她24歲,同齡的選手早就退役了,同場競爭的多是比自己小八九歲的少女。
她們能做更高難度的動作,也更能迎合四周跳的趨勢。
但ET姐還是穩穩當當地從小將手中搶走了亞軍,創造了俄羅斯花滑史上的傳奇。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只是沉寂的多年內經歷了多少挫折,只有她自己知曉。
六年時光,她的狀態已經與輕盈跳脫的小將們完全不同。
與經驗與風格相對稚嫩的小女單比,ET姐風格獨樹一幟地成熟而迷人。
情感表達也更為老道,拿捏著表演中的一顰一笑。
她的技術經過長久的磨煉已經趨于穩定,每一次落冰都能瞧出ET姐用刃技巧的純熟。
看她的表演,不會有擔心她歪了、飄了的擔憂。
俄羅斯目前的花滑女單境況,其實一直存在類似“拔苗助長”“功利化”的爭議。
男子花滑的技術迭代,前后經歷了十幾二十年的打磨;而女子花滑四周跳的技術迭代,不過這幾年。
ET姐的例子證明,技術與表現力需要時間的打磨。
幾個俄羅斯小女單歷史性地快速刷新難度的天花板,但同時,受限于年齡經驗與追求難度,“俄羅斯三娃”或多或少都存在技術缺陷。
譬如落地不穩,用刃的技巧有瑕疵。
但作為四周跳時代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這些缺陷無可指摘,探路者總免不了試錯。
參與兩屆奧運、拿下過世錦賽獎牌的日本花滑女單選手鈴木明子,曾因厭食癥體重降到了32公斤。
在根據自身經歷舉辦的“女性健康”講座里,她對“低齡化退役”有這樣一些描述:
“愛惜自我”往往和“競技性”不相容。
十幾歲的選手,父母不僅要看到作為“運動員”的一面,更要看到作為“人”、作為“女性”這些應該被照顧的部分。
在她眼里,過小的年紀可能會讓選手甚至還來不及接受自己、接受女性的特質,甚至來不及享受運動的魅力、而是困于成績。
花滑不只是時間的競賽、不只是跳躍,而是一項各種元素組合而閃耀個性的運動。
“希望不再發生運動員在沒有自我接受的情況下就被剝奪了現役時間。”
索契冬奧會上的鈴木明子,上文引用翻譯來自@酡顏tuotuotuo
從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花滑女單四周跳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內部令人生畏的更新換代。
一代代天才的迅速嘗試與鋪路,競爭激烈帶來的置于絕地而后生,都在激發少女們的斗志與決心。
于運動員個人生涯而言,一切是殘酷的。
她們無異于在刀鋒上起血舞,白夜中燃焰火,明珠被迫彼此爭輝。
但于身處當下的人們而言,唏噓惋惜之余,一切又是動人而驚艷的。
我們有幸見證了花滑女單眾星閃耀、技術突飛革新的時代。
或許對她們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對正接過沉重王冠的女孩們投去熱烈的掌聲與歡呼,歌頌勇氣與堅毅。
記住她們,曾如精靈飛動的身影;
也看到其背后,值得反思與銘記的辛酸。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