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韓國懸疑劇,卻將鏡頭對準青少年,
在父母眼中他們是孩子,但在別人眼中他們卻是嗜血惡魔,僅第一集,我們便目睹了他們殺人、分尸、藏匿的暴行,
憑借打破禁忌的視角、顫栗暴戾的演繹,
該劇一開播便沖上豆瓣9.0分,一戰封神,而它正是《少年法庭》。
舉起斧頭的少年
他,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
他,衣服被血色浸透,游蕩在街頭路邊,
他,面色陰冷不屑,徑直走進警察局里,
正要出門的警官看到了他,關心地問他怎么了,
卻發現他臉上、衣服上、袖口上全是血漬。警官見此迅速警惕了起來,支支吾吾的少年才說出犯下的驚天罪行!
他殺了人,殺的還是個年僅8歲的男孩!
法庭之上,殺人少年白成友對殺人分尸供認不諱。
但當法官問起他殺人緣由,他的回答更讓人無奈絕望。
原因只是,他覺得那個被殺男孩太吵了!
根據白成友交代,他患有“思覺失調癥”,
因為這個病癥,導致他經常會產生幻聽。
偏偏有天他剛吃完藥在公園玩,有個小孩一直吵著借他手機打電話,無奈下白成友便將小孩子帶回了家里,
沒想到等回到家這個孩子依然吵個不停,
于是白成友瞬間被激起殺人欲望,
他假裝跟小男孩玩游戲,然后活活勒死了他。緊接著用斧頭把尸體肢解、并迅速打掃了現場,最后把尸體丟到了小區樓頂,
在講起殺人經過,所有人感到可怕又心碎的時候,
他甚至還不知所謂地撓頭微笑。
他為什么如此有恃無恐,他不怕懲罰嗎?
說實話他還真不怕。
就像講完經過后他問法官的那樣:
“聽說年紀未滿14歲,就算殺人也不用入獄,是真的嗎?太爽了!”
確實,根據《少年法》未滿14歲的白成友殺人也不需負刑事責任,針對他最嚴重的懲戒,不過是在少年院被教輔兩年罷了!
如此喪心病狂對孩子痛下殺手,
最后的懲戒卻只是兩年教化,別說觀眾不答應,這次延河國小學兇殺案被輿論引爆后全國民眾也不答應,
于是他們紛紛來刑事合議廳抗議。
正是這個時候,沈恩錫(金惠秀 飾)被調來這里,
作為少年法庭的法官,在這個圈子里她是很有名的。
在圈子里,沈恩錫素有“十恩錫”的稱號,別以為是說她裁決寬容,對犯罪孩子都網開一面。因為“十”代表的本是《少年法》最嚴等級,
落到她手里的少年都會接受最嚴厲的審判!
這下不正好喜聞樂見么?
最嚴厲的法官遇到最殘忍麻木的少年罪犯,
正好應了全民的期待,好好地整教他一番。
但是,當沈恩錫對案情逐漸深入,她卻驚人的發現,這場引發媒體轟動、社會響應、看似蓋棺定論的殺人案背后,還藏著其他隱情。
拿什么拯救你,孩子
從白成友的供述中,沈恩錫發現了一個細節,法庭之上,白成友稱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癥”但實際上思覺失調癥最明顯的癥狀,除了出現幻聽,還有頭暈分神,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
在患有這樣病癥情況下,白成友是怎么做到冷靜有序地去殺人、分尸、打掃現場、拋尸屋頂等繁雜的步驟呢?除非,他不是激情殺人,還是有目的的謀害。
除非,他不是一人犯罪,在現場,還有第三個人的存在!
因此,沈恩錫通過調查監控以及白成友通訊記錄,她找到了犯罪當天的另一個嫌疑人,一個出現在電梯里的少女,一個目視白成友走向警察局自首的少女,
她就是17歲的富家女韓睿恩。
原來韓睿恩父母都在美國定居,對孩子向來不管不顧,只會給錢解決問題。
這才導致韓睿恩的性情扭曲,而一場有預謀的謀殺就此拉開了帷幕。
在韓國,類似韓睿恩的問題少年并不少見,
在白度炫跟黃仁俊11歲的時候,
他們便想著整蠱玩游戲,有一次甚至高空拋磚,
然后活活的將一名男童砸死,但當時基于對少年的保護,對他們的審判只是輕描淡寫,他們沒受到任何實質性責罰,便逃出生天。
正因這樣經歷,讓他們將法律視為笑柄,
在之后幾年間,他們利用未成年身份暗中成立了犯罪集團,這個犯罪集團專門做援交詐騙,利用網絡坑騙無知少女,
有一次16歲少女通過交友網站認識他們。
他們將少女約出來,然后強行灌醉并實施輪奸。
更有甚著,他們還錄下了對少女的性侵視頻,
并以此要挾那些受害女孩們,逼她們配合援交詐騙或去應召站工作,然后再以女孩哥哥的名義,去現場敲詐嫖娼者。
多年間,他們利用自己的未成年身份,
在法庭上多次審判無果。而這次當他們遇到向來冷酷的沈恩錫,他們終于要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
但是懲戒之后、這些少年就能改過自新嗎?
從社會、再到父母、法律,
到底誰該對這些少年變惡魔的事件負責呢?
到底是誰,殺死了孩子們
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
換言之,道德也是社會上最高標準的法律。
在《少年法庭》中沈恩錫所扮演的法官,無疑便是為社會“兜底”的人。在別人眼中,孩子天真、可愛,連犯錯都是無意識的,于是當孩子闖了禍、僭越了法律,我們依然會說,他還是個孩子,給他個機會吧。
但《少年法庭》中為社會兜底的沈恩錫,那個站在道德、法律邊緣的她用行動說:
“正因為他是孩子,所以別放過他們”。
《少年法庭》作為Netflix出品,洪忠燦執導,
百想視后金惠秀、實力派演員金武烈等主演的青少年題材犯罪劇,其存在意義不僅在于對“少年法庭”的普及,
更在于對社會現實事件的追問跟反思。第一集延河國小學兇殺案本就是“韓國仁川小學女童碎尸案”的變形,而第十集集體性侵案更酷似韓國的“N號房事件”。
所以《少年法庭》之所以被封為神劇,
除了它如實反映社會跟人性陰暗面,更在于對青少年犯罪它沒有選擇寬宥、教化、解釋跟袖手旁觀,而是試圖以嚴峻、殘酷的厲法告誡社會,道德跟法律之間從來都涇渭分明,正如寬宥跟嚴刑之間,也有著明確劃線。
不然倘若都如集體性侵案的少年,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都如富家女韓睿恩,被判刑后依然有恃無恐,法律哪還有尊嚴可言?哪還有公正可言?
所有踐踏法律的、謀害他人的,
別管是不是孩子,都得為自己的行為代價!
當然刑法過后,少年為何變惡魔依然沒有答案。
謀害孩子的是另外的孩子,那到底是誰毀掉了孩子?
其實《少年法庭》的每個故事最后,都給我們了答案。當第一集中13歲的少年,被判以最高級別的審判后,他母親第一反應是找法官控訴。
而不曾想過,其他孩子是因為他孩子而失去生命。
當為人父母者喪失了為人父母的共情心,對待孩子的犯錯漫不經心、對待法庭的審判漫不經心。孩子之所以沒成為更好的孩子,只是因為他們沒資格成為父母罷了。
所以審判從不是終點、懲戒從不是目的。
正如沈恩錫在劇中所言:“如果整個村落都漫不經心,就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人生”。當一個又一個孩子被毀掉了,村落還會存在嗎?
所以少年犯罪事件從不是個體事件,教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需要社會、父母、法律共同來承擔。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只是孩子,而孩子的笑容只有燦爛,沒有罪惡躲藏。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