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是黑色星期一,沒想到是黑色一星期。”在網友的無奈調侃中,3月9日的A股延續了近期的下跌走勢。滬指早盤短暫沖高回落,盤中最大跌幅近4%,失守3200點。午后跌幅收窄,全天呈V型走勢。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1.13%,報3256點;深成指跌1.12%,創業板指跌0.63%。兩市3598只個股下跌,1080只上漲。北向資金凈流出109.34億元。板塊方面,辦公用品、煤炭、東數西算、半導體硅片等漲幅居前,鎳礦、鈷礦、醫療、房地產、教育等跌幅居前。
截至3月9日,上證指數本周三個交易日累計跌幅5.5%。今年以來,市場主流指數全線下跌,跌幅最大的創業板50指數下跌超24%。全市場14990只基金平均跌幅近8%,國內外權益類基金平均下跌15%左右,與大盤基本同步。
面對市場持續下跌,各家機構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樂觀者認為負面因素已經充分反映,下跌已近尾聲。也有謹慎者表示,短期震蕩仍將持續,需要密切關注市場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以及融資質押風險。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機構共識明確。信達澳銀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我們對于今年的市場仍然抱有較大信心,希望各位投資者不要因為短期情緒化的波動失去信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對資金做合理配置,珍惜市場回調帶來的布局機會。”
經歷了三天持續下跌,網友們的反應是“跌麻了”,機構人士的反應則是“點評不動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A股的持續下跌?《財經》記者采訪各方觀點梳理如下:
海外方面,全球通脹的擔憂疊加了流動性緊縮預期。海外地緣政治風險事件導致油價短期走高,加劇了市場對于全球通脹的擔憂。美聯儲近期的加息表態,也加強了全球流動性緊縮的預期。
“大宗商品價格矛盾仍在持續。今日ICE布油再度突破130美元/桶,貴金屬、農產品等品種表現強勢。2月國內PPI同比增速8.8%,環比增速再度轉正,反映出煤油等能源品上漲帶來的價格壓力。”華泰柏瑞基金分析,CPI同比0.9%處于低位,但二季度豬周期見底、農化品潛在漲價等因素可能帶動CPI重回上行。3月起市場對于海外地緣事件引發的風險偏好沖擊逐步淡化,但大宗商品漲價引發的滯脹擔憂難以消退,成為制約市場的重要因素。
“地緣沖突是能源價格加速上漲的催化劑,而不是根源。”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婧認為,即使局勢緩解,商品價格出現回落,也很難形成下跌趨勢,根源在于上游的資本回報率不足和雙碳背景下的資本開支不足,而短期的產能釋放是困難的。“就目前的觀察而言,資本開支強度依然偏弱,意味著能源供應偏緊的格局持續時間將超出預期。”
此外,市場對于海外資金流出中國也有一定擔憂。“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挪威主權基金將李寧公司剔除投資名單,引發市場對海外資金流出中國市場的擔憂。”永贏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國內市場出現明顯調整后,國內市場一度出現流動性被動下降的負反饋效應。
“從盤面看,絕對收益資金平倉或是重要推手。”王婧表示,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收益回撤較大,股票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為-16%左右,或引發銀行理財或保險資金贖回止損。而大量私募基金仍在止損線附近,也是引發流動性危機的隱憂。
“國內經濟方面,官方2月PMI為50.2,景氣水平略有提升,1月信貸規模和社會融資總額都超出市場預期,但是結構仍難言滿意,加劇了市場對穩增長的擔心。” 長城基金副總經理楊建華認為。
“短期而言,從歷史規律來看,全國‘兩會’期間A股往往偏弱,‘兩會’后則再度走強。”中信保誠基金表示,除了短期可能超跌反彈,一季報行情也值得關注。但中期維度,仍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如全球通脹預期升溫、地緣政治風險導致外資流出、盈利增速下行、對政策力度的擔憂等。
“當前整個市場處在弱勢的運行狀態,市場短期處于一個資金流出的減量博弈環境中,要扭轉目前的趨勢需要更多耐心和時間,也需要更多的基本面數據的驗證和確認。”嘉實基金成長風格投資總監姚志鵬說。
姚志鵬認為,地緣沖突爆發后,全球通脹風險概率在上升,從能源價格開始傳導的成本推升型通脹可能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企業利潤從上游向中下游傳導的趨勢暫時受到一定壓力。但是“兩會”相關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塑了對經濟增長的信心,另一方面隨著具體措施的逐步落地,也將能夠穩定住市場的風險偏好。
“最近疫情的擴散,和最新房地產銷售的大幅下滑,令市場擔憂始終無法得到緩解。但從歷史上看,中央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都能夠完成,甚至超額完成,我們對穩增長政策發力要抱有耐心和信心。”王婧說,中國股市估值不高,經過下跌,上證50指數的絕對點位已回到2020年疫情期間的區間,相對位置已經來到2015年股災、2016年熔斷、2018年貿易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底部支撐,安全邊際增強。按照歷史經驗,流動性危機解除后,市場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基金重倉股是本輪調整的重災區,相關殺跌動能是否已經釋放完畢,也有待時間給出驗證。但不可否認,當前點位已經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底部區域,很多板塊個股都已經跌出黃金坑,對于長線資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布局機會。”泰信基金基金經理黃潛軼接受《財經》記者采訪表示。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全年財政收入是好于預算的,財政口袋有所積累,能夠為今年財政發力提供支持;綜合來看,2022年財政預算的發力較為確定,但是短期還需繼續跟蹤社融信貸等相關變化,來對寬信用進行數據驗證。”中郵基金表示。
“我們對于今年的市場仍然抱有較大信心,希望各位投資者不要因為短期情緒化的波動失去信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對資金做合理配置,珍惜市場回調帶來的布局機會。”信達澳銀基金稱。
華夏基金也表示,市場難免漲漲跌跌,長期投資可以忽略短期波動,沒有過人的擇時能力,切忌把基金當股票來交易。同時可以分散配置,在投資布局上,不集中單一板塊或主題產品,低估值和高景氣板塊均衡搭配,低風險和高風險產品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在震蕩市中降低組合波動。
文 | 《財經》記者 黃慧玲
編輯 | 陸玲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