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游戲 > 正文
    《新蝙蝠俠》:讓DC重返偵探,讓蝙蝠重返暗夜
    來源:嗶哩嗶哩作者:洞察網2022-03-22 16:47:28

    編者按:DC漫畫的全名是 Detective Comics 偵探漫畫,我們卻很久沒有在DC電影中看到偵探元素了;蝙蝠俠棲息在洞穴與暗夜之中,我們卻很少將它和“黑色電影”聯系在一起。《新蝙蝠俠》的上映,讓我們看到了類型元素與風格要素的在超英電影中的雙重復蘇,趁此機會,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黑色電影”的起源及其在現代電影工業內部的滲透。

    你是否有看過《雙重賠償》、《馬耳他之鷹》、《唐人街》這些經典電影呢?他們被稱之為類型電影中的黑色電影——即“FILM NOIR”

    “黑色電影”這個術語使用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是法國影評人尼諾·法蘭克率先在《法國銀幕》與《電影雜志》這兩本刊物中把這個術語運用在美國電影批評上,是法國人如何從特定的角度看待好萊塢電影文化的一個門類。在新好萊塢時期(1970s左右),它們則成為了對經典好萊塢魅力的懷舊。

    (當然,黑色電影究竟是種風格還是類型,是影史八十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這個名詞首先起源于法國出版社的偵探文庫——NOIR,法語意思為"黑",這是一個標榜血腥與重口元素的偵探平面文庫。與之對比的則是Pale文庫,法語意思是“灰白",專注懸疑。不過有趣的是,pale文庫其實是采綠色書皮,早年封面黨了屬于是。)

    電影史家詹姆斯·納雷摩爾,曾給黑色電影的模糊,做過一句精準的形容:Noir就像Romantic,任何電影沾到一部分,就能被片商包裝自稱。例如,你覺得《007》系列是諜戰電影,還是愛情電影?答案是隨片被商標與定義。“黑色電影”往往指向犯罪、驚悚、懸疑,充滿著陰謀、兇殺與偵查,場景總是發生在黑夜,可是一部電影到底黑色與否還是要靠觀眾去體驗。這給了黑色電影極大的定義模糊性,核心范例永遠不變,但外圍案例卻一直在增加。附帶一提,《007》在90年代的幾部電影也頗受黑色影響,例如《黑日危機》的蛇蝎美人蘇菲·瑪索,真是大亂燉了。

    當然,剛剛上映的隸屬于新黑色電影(Neo Noir)的《新蝙蝠俠》更接近于33年前蒂姆·伯頓的《蝙蝠俠》那樣恰恰趕上了“主流的時尚風雅”,這兩部影片同屬于哥特式恐怖片和敵托邦(注:dystopia,烏托邦的反面,走向極端噩夢的虛擬社會)科幻片的范疇,都成為了當時文化語境下墨守成規的同類型影片中的“另類”。

    一、黑色電影的氣質與現代性

    美國漫畫書總是會癡迷于那些復古黑色風格的黑暗幻想(弗蘭克·米勒的《罪惡之城》),其中不乏性與復仇的冒險故事(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初,好萊塢會定期推出黑暗漫畫改編的冒險片:《刀鋒戰士》、《懲罰者》、《俠影之謎》),這種制作模式的影片其理念與形式都會根據時代而改變,但依舊能養成一批數量龐大的“怪品味”粉絲群體(扎克·施耐德與他的“扎斯林”們)。高制作水準(大制片方)、大快人心的漫畫書式英雄壯舉、敵托邦的諷刺以及導演的大量自我表達意識——蒂姆·伯頓之于希區柯克、弗朗茨·朗,克里斯托弗·諾蘭之于庫布里克、狄更斯,馬特·里夫斯之于《唐人街》、《法國販毒網》——都是這些影片的具體特征,讓這些影片成為了流行文化下的異質“奇觀”。

    但要究其根底,這些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一種“黑色氣質”,并非因為它們在放映時能讓影院變得伸手不見五指,而是因為其黑暗風格中的現代性,使它們成為了對自身生產體制既能批評也能支持“藝術驚悚片”

    十九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震碎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現代工業和城市化的興起(特別是歐洲,巴黎是現代主義的中心),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加疏遠冷漠,社會變成了人的一種異己力量,作為個體的人感到無比的孤獨。兩次世界大戰、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深刻影響了文學的發展,表現西方精神危機的現代主義成為文學主流。在T·S·艾略特的作品闡釋道:現代主義是對整個現代性——包括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工業技術、自由以及民主社會的批判。對于某些現代藝術家來說,夜晚的城市逐漸和美國風格的大都市日漸趨同,成為了一個機械擴張的帝國,壓抑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成為了被圈養在理想化環境下的小白鼠。

    雖然現代主義并沒有直接導致黑色電影的誕生,但它依舊決定了某些電影是怎么被構思且欣賞的,對現代主義母題進行研究的電影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朗茨·朗的《大都會》(一個前衛的齒輪世界),最符合現代觀眾口味的亦有《黑客帝國》(自愿蒙蔽雙眼的空想社會),同時也啟示了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與魏瑪德國電影的發展。

    以《新蝙蝠俠》為例,和現代主義相同,其“藝術驚悚片”的特點在于:高度發達的哥譚營造的封閉式城市景觀、蝙蝠俠通過日記的主觀敘述、全片硬派的詩意和情色主義,同時也有點“反資本主義”,哥譚市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是本片的根基,對現代性和進步性抱有質疑。現代主義與精英文化的聯系、在人類道德上的復雜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都令其與好萊塢的黑色電影構成一種獨特的共生關系,散發著迷人的藝術張力。

    二、《新蝙蝠俠》與硬漢偵探

    影評人戴夫·凱爾于2006年8月22日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評論《雙重賠償》DVD特別版的文章,開篇這樣說道:描述黑色電影的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把它看作德國表現主義的視覺手法與美國低俗小說的聳動情節的沖突結合體……而美國黑色電影則源于20世紀30年代偵探小說雜志里出現的低俗小說,本質上更癲狂,也更關心事理。

    新版蝙蝠俠的顯著特征成為了黑色電影中最著名的角色類型,即硬派私家偵探,他的文學母體不再局限于同為低俗刊物出身的佐羅與《偵探漫畫》,你能通過特寫等情緒鏡頭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帶著些許陰柔的戲劇性情緒,仿佛薩姆·斯佩德或菲利浦·馬洛更近乎于亨弗萊·鮑嘉的那種黑色氣質。唯一的差別是,蝙蝠俠沒有靠辦案維生的壓力,而黃金時代黑色電影的主角卻無一例外皆是全職,因為不為生活所迫者,沒有洞悉生命的說服力。正因如此,DC創刊初期被打入20年代那些奇葩小報偵探之流,因為它們太“卡通”了。

    沾染黑色電影氣質的哥譚社會不僅被描繪得腐敗墮落、暴力肆虐,而且也讓蝙蝠俠的外形看上去幾乎和犯罪分子一樣陰暗。演員羅伯特·帕丁森把蝙蝠俠變成了一個蓬頭散發的失意青年,一個脆弱不安的多愁善感者,他沖動、易怒、避世,與照顧多年的管家阿福存在信任問題,主動放棄家族集團的經濟管理,對正常的生活毫無興趣,但又十分執著于家族精神的傳承——向身為醫生的父親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那般為人則仁,卻以大反其道的方式貫徹自己的救世理念。與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相比,而蝙蝠俠將喚醒民眾意識的事業建立在了以恐懼控制思想與行為的基礎上,這是一種極其偏狹的維吉蘭特式正義(Vigilante Justice),充當復仇使者與義務警員的他在官方法律制度外貫徹個人的“司法”——維吉蘭特式正義不承認國家是擁有合法暴力的唯一壟斷者,它認為,在法律無法觸及的時候,人民有權將法律握在自己手中。

    與蝙蝠俠互為參照的反派謎語人正是維吉蘭特式正義的極端化:他通過媒體制造影像和傳播訊息的能力宣揚他的仇富心理并滿足了哥譚市底層人民的憤怒、恐懼、憤世傾向與悲觀主義從而擁有了一大群信徒般的追隨者。這個故作玄虛的反角出身于哥譚的地下世界,他如同《精神病患者》里的諾曼·貝茨那般瘋狂,可以這么說,《新蝙蝠俠》這部影片是對心理創傷綜合征群體剖析的一把手術刀,隨著表皮漸漸被剝落,不僅僅是蝙蝠俠,更是對心理失常的無家可歸者們的令人不安的心理探究

    謎語人強調,城市里瀕臨崩潰的狀況都是上一代精英階層所導致的,稱其為“父輩們的罪惡”,特別是在暗處統治了這座城市幾十年的黑幫頭目法爾科內,是他們造成了當今底層群眾落魄的局面,使“父權主義“合法化了,用此來揭示了社會階級間的張力。 運動的領導者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向上層階級復仇而獲救贖,最終導致了一場混亂大屠殺

    當然,最后在與被揭開面具的謎語人追隨者對視時,蝙蝠俠也明白了這個事理——這是一種病,哥譚已經成為一個大腐敗和非理性的象征,其社會后果以毀滅的復仇理念擴散到整個城市。所以他選擇投身向受困于洪流中的人民伸出援手,這種光明與希望在黑色氣質的影片里是可貴的,正是這個時代中主流好萊塢電影安撫人心的浪漫主義。?

    三、關于《新蝙蝠俠》的黑色氣質,我們還能期待什么?

    好萊塢黑色電影中有非常多的“蛇蝎美人”,她們是情欲與毒計的承載者。本片也具備了主流好萊塢電影中軟性情色電影的特質,很清晰地展現了男性凝視下的欲望,即“戀物偷窺”——最顯著的便是影片中蝙蝠俠通過黑色長靴辨認性感的貓女賽琳娜·凱爾的身份是重要的(在后面的劇情他也因為這一元素被誤導了),他偷偷跟隨賽琳娜回到家中,通過一個窺視鏡的視角(代表觀眾的視點),來俯視換衣中的賽琳娜·凱爾的艷色。

    當然,也正是因為其代表主流電影的緣故,與《唐人街》、《本能》等相比,電影的性感特質大減,本片中蝙蝠俠與貓女的性接觸都是通過挑逗性點到為止,像后海斯法典的影片那般嚴格,更提倡兩人之間對羅曼蒂克愛情的追捧——對比安妮·海瑟薇版本的貓女,兩者的“性感程度”孰高孰低呢?

    作為好萊塢主流商業大片中最具風格化的一員,導演把新浪潮手法和復古的視聽語言融入進這樣一部漫畫改編的英雄電影,是相當冒險且大膽的。馬特·里夫斯特地用了反傳統的選角來戲仿之前的蝙蝠俠電影:讓瘦弱、抑郁的羅伯特·帕丁森來飾演在觀眾看來是傳統的“硬漢”角色,全片都在將其展現為有著嚴重自毀傾向的飛天惡魔,以產生出一種立場上的錯位感,這是其構思上的精妙。不僅如此,攝影通過對“神秘感布光”與新黑色電影式色光的運用加強了通篇性與暴力的氛圍,尤其是在霓虹光聚集的冰山酒吧,你可以看到“冷”色調與“暖”色調的強烈對比。本片的主色是紅色與橙色,取代了傳統黑色電影中對黑白質地的著迷,卻也強調出了高對比攝影下人的病態與反常,而配樂家邁克·吉亞奇諾所作的主題曲又為這些混合張力增添了一份怪誕又憂郁的情調。

    當我們跳脫出來回看像《新蝙蝠俠》和《小丑》這種黑色體系的電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時,我們也應該同樣意識到這意味著以漫威電影宇宙這樣的流水線式超級英雄片體系已經宣告衰落,表明了觀眾的電影品味也在不斷革新。就像上個月《驚聲尖叫5》的后設臺詞所說的那樣:"現在的續集越拍越爛,只因片商認為老觀眾只配這些,你的愛就是你受罪的理由,我們得中止這一切給他們看";也像后現代文學蓄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新蝙蝠俠》動用了黑色電影的基本特征來打破了藝術電影與亞文化與類型電影之間的那道隔閡。從某種角度來說,好萊塢正在掀起一陣既在“復古”,也在“創新”的浪潮。

    主筆:@八柒只想過平靜生活

    審校及補充:@焚紙樓?

    責任編輯:@Dear_Cosmos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 黑色電影 安妮海瑟薇 藝術電影 刀鋒戰士

    相關文章

    評論排行
    熱門話題
    最近更新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www.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麻豆av|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