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過來接你,你記得跟我們回家。”
面對一片焦山黃土,悲傷的家屬們哭喊著自己的親人。
沒有應答,只有機械作業的聲音。
“黃金時間”分秒消逝,沒有好消息傳來,救援工作仍在繼續。
22日晚間,愛新救援隊隊長黎展良已經連續工作了近18個小時。當天下午4時許,他和同事們帶著7部越野車在林中休息,遇上一位尋親的家屬。
對方是個中年男性,來大山里找他的侄兒,眼睛紅通通的。“他問我,現場情況怎么樣?有沒有可能生還?”?
“我不知道說什么,只能叫他保重身體,告訴他,我們也在等待奇跡”。黎展良回憶說。
3月23日晚,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在梧州舉行的第三場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23日晚19時,即東航MU5735航班墜毀53小時后,消防救援人員發現了部分飛機殘骸和人體組織碎片,已移交調查工作組。
不僅是家屬,災難面前,人心無別,大部分中國人都在焦灼與盼望中度過了艱難的72小時。
道理都懂
MU5735航班上共132人,至今未發現幸存者。
救援的3個日夜中,莫埌村的村民李榮貴,會在白天時坐在自家門前,看著一批批人員通過幾米外的路口,往西南方向進入核心區。
大多數時候“只是沒事做”,李榮貴說,直到22日下午,救援的第二天,有家屬陸續來到了路口,等待進入核心區。李榮貴感到鼻酸,“非常同情他們,唉”。
飛機墜落的地方,是李榮貴家的田地。
墜機核心地點位于三座小山峰之間的凹地。當地村民說,原本這里是很大一片的橘子林,目前已經成為救援的臨時指揮所。
這個橘子林就是李榮貴家的。“種的是砂糖橘,已經有10年以上了”,他說,這片果林每年能產出五六千斤的砂糖橘。
李榮貴常常要去山坳之中,照看他的果林。3月21日,他挑在上午的時間去了,下午就沒去。“我去干活啊,如果是下午去的,現在就不能坐在這里了”,他告訴南風窗。
現在,他家的果林成為核心區和指揮部駐地。“道理我都懂的”,他說,不需要任何人注意到他,因為眼前,救人是第一的大事。
目睹悲傷
這一條路,李榮貴走過了太多遍,從家里出發,平時走路10分鐘左右就到了。因此,在當天下午飛機墜毀的瞬間,“我應該是第一個跑過去看的”,李榮貴說。
他跑在前頭,但是很快地,人們聚攏在山邊。他們立刻報警了。
往核心區走的村民很多,李榮貴記得,有個住在埌南村上的57歲村民,姓劉,大家叫他“大個子”,他當時走了很遠。“他是來這里干活的,當時跑到了山頂上,撿到了一個錢包。”
“那個東西(錢包)是因為爆炸飛起來了,飛得好遠啊”,李榮貴說。
多位村民回憶,好幾個人撿到了東西,全都交上去了。
距離遠一些的地方,村民勞愛知也聽到了這聲巨響:“嗚嗚地叫著,很急促,接著就是兩聲爆炸,嘭、嘭。”
那個時候,勞愛知正在村里小店跟朋友閑聊,“一群婆娘在一起休息”。那聲巨響以后,人群中好幾個不足歲的小孩,立刻全都哭了。
人們立刻反應過來。兩位村醫,不用誰來提出要求,立馬背起藥箱,匆匆往山里面趕。
“那個時候,政府的人還沒過來”,勞愛知說。她也跟著眾人一起,騎摩托車去現場看,不過十幾分鐘到了,只見好大的火。
勞愛知等多位村民說,他們趕到的第一現場,首先看到的是火,燒了“一個半”山頭。全是碎地,全是廢泥,有很大的燃油味道,但是看不到血跡。這甚至給了他們一個莫名的錯覺,“好像沒有傷亡人員”。
火退了一下,村民們就下去看。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當時還有些小火在燃燒。
他們還看到衣服碎成的破布,但是地面上的少,反而是兩邊山上“扎在樹上”的更多。
有人去撿飛機的碎片,立馬被人阻止說,“這個不能撿,要犯法的,人家要留一點證據”,勞愛知說,于是就沒人再拿了。
過了20分鐘,再下山時,附近的山路圍起了數不清的警戒線。
艱難的救援
3天的“黃金救援”時間里,莫埌村的天氣狀況卻逐漸惡劣,氣溫驟低,從20度降到了10度。
更添亂的是雨。22日晚間,雨水開始降臨,從那時起就斷斷續續沒怎么停過。
22日晚間,氣溫已經下降,晚上8時許,救援人員黎展良再次上山前曾擔憂說:“根據我們的天氣系統,說今晚有雨,這恐怕會有些影響”。
擔憂應驗了。
大風降雨天氣增大了搜尋工作難度,據藤縣氣象臺22日午時發布的氣象信息,受冷空氣南下影響,預計未來24小時內藤縣將出現7級以上大風,易造成災害事故。
23日中午,降雨導致搜救工作暫緩。雨水,沖不去現場的燃油味。
救援人員介紹,當地土壤吸水量大,墜機搜尋現場存在小規模滑坡可能,為現場救援增加不確定性。接下來,除了進一步搜尋失聯人員和黑匣子外,還要進行排水作業。
這對救援力量是個很大的考驗。22日的凌晨2點多,愛新救援的第一支隊伍從南寧出發,“早上4點鐘到了,6點上山,我們把設備扛上去調試,連續運轉了18個小時左右”,隊長黎展良說,這個過程很緊迫,基本沒有休息。
他們的設備主要是無人機,飛起來在空中懸停,為現場的作業機械提供照明。此外,還對當地地貌作三維數據采集。
黎展良介紹說,他們首批隊伍來了25個人,進到核心區以后,現場約有幾百號工作人員,“數不過來”。在殘骸區,工作人員進行地毯式地搜索,找到殘留物,并作好標記,隨后將殘留物妥善保存。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志文介紹,事故發生后,廣西派出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民兵等近2000名救援人員,會同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駐防廣西、廣東隊伍678名人員,積極有序開展現場救援。
哪怕一捧土
23日下午3點,莫埌村墜機點對面的祭臺,那位父親仍舊是淚眼婆娑。
第一次看見他,是在21日失事當晚的白云機場T1航站樓,他在MU5735家屬接待處里。
2天前的夜晚,他像軟泥一樣癱坐在機場的座椅上,嚎哭得額頭起青筋,聲音巨大,6位工作人員圍著他。后來網絡流傳出視頻,視頻中他隱約告訴機場工作人員,“三個孩子都在飛機上”。
這句話,令無數陌生人悲上心頭。
第二次見他,是23日家屬分批進山祭拜的人群中。在哭喊的家屬中,他低著頭,相對安靜。雖然一直在擦拭,但從未擦干過眼睛。
關卡外、雨棚下有許多家屬在等待,每15個家屬一組,每組可以有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進山看一眼。差不多時間就要出來,換新一批家屬進山。他們的時間不多,但記者聽到有家屬出來后說,“心里落下來了一點點”。
看一眼現場,對家屬而言很重要,逝者得安魂,生者獲排解。
莫埌村從21日失事當天下午4點左右開始封村,集中力量搜救。事發之后,MU5735家屬們陸續乘坐大巴到達梧州,他們被分散安置在梧州數家酒店里,距離莫埌村大約1小時車程,等待搜救消息。
悲傷與焦慮交攻,到23日,絕大多數家屬們已經難以安坐。南風窗記者在莫埌村陸續見到用各種辦法自行進村的家屬們。
同日上午10點,在梧州一酒店,十余位家屬們吃完早飯后,在電梯口向政府和東航工作人員提出申請,“要去現場看看。”
話說開之后,哭聲和商討聲漸密。“我們不要求進現場,離現場最近的地方也可以,沒有辦法在酒店等著了。”
工作人員不斷安撫:“一定盡快給大家安排······”
“家里人很著急,哪怕人完全找不到,我們拿一捧土回去,也安心。”不同家庭家屬之間并不熟悉,但愿望相同。
一番商議后,工作人員承諾,帶家屬前往。
下午,家屬開始集中出現在莫埌村,他們被允許進入核心區前十幾米外的一條水泥路上,由志愿者帶領著遙望對面山谷。有人設下祭臺,燃起香燭。
晚上6點多,一些家屬從現場回到酒店大廳。他們坐在大廳的沙發、椅子上,或脫下長筒雨靴,或擦掉粘在鞋上的泥。然后起身,上樓,彼此無聲。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作者 | 南風窗報道小組
編輯 | 莫奈
排版 | 菲菲
[責任編輯:li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