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個地球人都不陌生的城市。在教科書里,它是日本的首府,是日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在網絡上,它是新聞事件的高發地,也是11區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在二次元心目中,它又是動漫的圣地、阿宅的天堂。雖然鄙人才疏學淺,但好歹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刊和影游中反復見證過東京這座城市,不少勝地(?)也早已刻進了自己的DNA里,比如東京塔、晴空樹、秋葉原、新宿、澀谷、池袋、喰種、奧運會、深夜食堂等等......不過最近這段時間,我開始關注另一個維度上的東京,那就是音樂里的東京。
為什么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呢?主要是因為在國內,我們可以聽到不少與某些城市緊密相連的歌曲,像周董的《上海一九四三》、汪峰的《北京北京》、趙雷的《成都》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構成了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不僅給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帶來了一定的共情,也讓更多的人通過音樂的講述品味到了這座城市的人文氣息。同樣,別國的音樂人又是如何描寫他們所在的城市,這其實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話題。那么作為一個亞文化“受害者”+日音愛好者,我不免對咱們鄰國的中心城市產生了好奇:東京在音樂中會呈現出怎樣的生態?會不會收獲一些影視和動漫中得不到的新發現?結合自己多年的聽歌履歷,下面就由我來跟大家分享一點個人體會~
聲明一下,以下文字均系個人解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音樂里的東京,我會挑選一些不帶有商業推廣性質的音樂作品,百分百保證每首歌曲在表達作者真實心聲上的純度。
※涉及歌詞的引號部分均用藍色標注。
不知道多少小伙伴和我一樣,是因為看動漫才開始接觸日語音樂的。假如要舉出一部以東京為主舞臺的動漫作品,我會第一時間想到被譽為“池袋百科全書”的《無頭騎士異聞錄》。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第一首歌,便是該作第一季后半段的片頭曲,即由ROOKiEZ is PUNK'D創作并演唱的《コンプリケイション(復雜人生)》。
ROOKiEZ is PUNK'D是一支脫胎于東京城市圈的原生樂隊。該樂隊由三個高中時代的“好哥們”結成,2007年開始演藝活動,然后和許多心懷夢想的搖滾樂隊一樣,只身來到東京的核心地區闖蕩。他們不斷經受著都市的歷練,很快就活成了“打工人”的模樣,越來越能同身處食物鏈末端的年輕人感同身受。ROOKiEZ is PUNK'D將這些經歷融入到自己的歌曲中,終于在兩年后幸得大廠提攜,推出了處女作《復雜人生》,收獲了廣泛的社會反響。這首歌并不是寫給《無頭騎士異聞錄》的,而是ROOKiEZ is PUNK'D的自述,毫無保留地袒露了多年來他們旅居東京的點滴日常,也在歌中傾注了他們對于人生的理解。
品讀《復雜人生》的歌詞,一個失魂落魄的青年形象隨即映入眼簾:閉在屋中無所事事,抽著便宜的香煙,故作堅強其實內心非常煎熬,連買個iPod都要下很大的決心。作者沒有刻意哭窮,而是把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不加粉飾地講了出來,字里行間可以說沒有技巧、全是感情。在他眼里,都市生活就像一面鏡子,正面是“無邊無際如同白紙”,背面是“沾染現實如同黑夜”,前路看似一片光明,過程中卻充斥著迷茫、不安和各種不確定性,自己甚至都搞不清楚要去往何方,“一切都似乎岌岌可危”,只能“心驚膽戰畏懼著明天”。然而,現實的不堪并沒有摧垮作者拼搏的意志,磨平的棱角反倒堅定了其義無反顧的決心,即便煩惱無助、跌跌撞撞,也要努力“綻放自己的光彩”。
在我看來,這一結論絕不是為了升華主題所給出的大道理,而是在飽嘗千辛萬難后、作者最終做出的那個選擇。如若不然,他大可寫一首通篇充滿了耀眼詞匯的歌曲,而不必將作品的絕大部分都交給自己所面對的生活處境。也可以說,在黑暗籠罩的都市陰影下,作者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希望,盡管未來依舊看不清答案,但他不會暗自逃避。人生之“復雜”,便在于“光”與“暗”的交織并行,明明知道自己過得不如意,卻還是倔強地想往前多走幾步。不管是東京大阪、還是“北上廣深”,快節奏的都市調律經常令我們無暇自顧,但偶爾停頓一下、思想一會兒人生,或許會讓我們變得不那么“社畜”。《復雜人生》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我覺得關鍵就是它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當下的生活境遇,更道出了我們之所以不甘落敗的理由。
如果說《復雜人生》寫的是“東京的東京人”,那么下面這首歌我愿稱之為“東京人眼里的東京”。而伴隨著視角的置換,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將會發生解構性的顛覆。
喜歡初音未來的小伙伴可能對R Sound Design這個P主比較陌生,但你應該聽過他的成名作——《帝國少女》。這首問世于2017年的歌曲,時至今日依舊是我最常循環的V家歌曲之一。關于R Sound Design的資料不多,我們也僅能從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些照片和留言中得知:他住在東京,是個醫生,出身美術世家,自學VOCALOID,喜歡拍東京的夜景。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衣食無憂、才藝雙全的“人生贏家”,在他的創作中卻流露出了意料之外的孤獨、以及揮之不去的茫然與惆悵。
相較于《復雜人生》的平鋪直敘,《帝國少女》則顯得十分“華麗”。整首歌宛如一座結構嚴謹的大樓,主歌以五句為一節,每一節都以“xx的都市xx”為開頭,甚至不用翻譯也能看懂,如“感傷的都市逍遙”“本能的都市抗爭”等等;此外,歌曲A段和B段之間構成了鏡像關系,除歌詞不同以外,旋律、節拍甚至語法都如出一轍。大量不明覺厲的隱喻和修辭夾雜其間,每一種修辭背后幾乎都對應了一件物樣,如“純金制的欠缺感”指的是耳環、“金剛性的背德感”指的是戒指等等。借助縝密的醫學思維,《帝國少女》形成了一套晦澀又獨特的表達體系,直到現在我也不敢妄言自己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每一句話。在這種結構性的基礎上,作者堆疊了一系列光怪陸離的意象,有些和音樂相關,如Chiptune、Vaporwave;有些和醫學相關,如Pusher、因子淋浴;還有些則取自都市,如霓虹、摩天樓等。從種種意象的組合疊加中,我們多少可以想見作者的日常生活,了解他聽過的那些音樂、診過的那些疾病、以及在東京見到的那些人和物。表面上看,《帝國少女》似乎摻雜著某種幻想成分,但無不都是作者親眼所見到的東京,只不過是為其添加了一層隱喻式的包裝罷了。
那么問題來了:作者干嘛如此大費周章地玩“文字游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關鍵就在于應該怎樣去理解這首歌曲。如果只討論字面意義,《帝國少女》很容易被理解成一首失戀曲,講述了一個“少女”被喜歡的人拋棄、獨自在都市中游蕩的故事。但當我們引入了以上的種種隱喻時,就會發現整首歌的內核恐怕不止失戀這么簡單。作者為何會看到“爬來爬去的僵尸”?為何會用“欠缺感”和“背德感”來形容裝飾物?又為何把東京形容為“被形骸之殘響所牽絆而滅亡的都市”?有沒有一種可能,被拋棄的人不是“少女”,恰恰是作者自己;而拋棄他的人,則是一群套著“腐朽的軀殼”隨波逐流的“偽善者”。這些人唯利是圖、廢話連篇,用物質層面的“優越感”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仿佛行尸走肉一般。可悲的是,他們卻成為了都市的主體,構建起一個難以動搖的摩天“帝國”。置身其中的作者早已“傷痕累累”,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他的內心正一點點地麻木,唯有“啼哭”能喚起昔日那份美好的“鄉愁”。
小說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指出,后工業時代無休止的城市擴張,城市規模遠遠超出了人類的感受能力,這樣的城市已經成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怪物”。在我看來,《帝國少女》并沒有否定都市的存在,相反,作者是如此深愛這個賴以生存的地方;他所懼怕和諷刺的,是“人人皆無”的機械化變成了都市的日常,是大多數人盲目地追逐利益、最終使都市黯然無光的社會潮流。但同時,面對殘酷的現實,作者又深感無能為力,只能用音樂的形式訴說著自己的感嘆。從這個意義上講,“帝國”和“啼哭”之間就不僅僅是同音,更是“一體兩面”。作者既扮演著一個為世俗牽絆的“帝國少女”,又是一個在自我矛盾中走向悲劇的“啼哭少女”。
與R Sound Design表達過類似情感的,還有一位重量級P主Ayase。年少的Ayase原本想做一名職業歌手,16歲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20出頭便帶著滿腔熱血來到東京發展,不曾想期間他患上了重病,樂隊也因此解散。Ayase在大病初愈后開始尋求轉型,于2019年憑借《Last Resort》大獲成功,一舉成為V家備受矚目的新生代P主。同年12月,Ayase發布了以他本人為原型的新曲《幽靈東京》,再度掀起話題熱潮。不久,YOASOBI名聲大噪,Ayase以全新的制作人身份走進了大眾視野。
同樣是描寫東京,《帝國少女》和《幽靈東京》都著力刻畫作者與都市之間的格格不入;不同的是,前者的“格格不入”是指向外界的,后者的“格格不入”所指向的則是自己。歌曲的第一句便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作者的處境:“街道上璀璨的燈火,俯視著對比鮮明的我。”在作者眼里,繁華的都市并不意味著物欲橫流、人人自危,而是顯得“過于耀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融入到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中。然而,與耀眼的都市相比,自己不過是一個“迷失于黑暗之中”的可憐人,每天坐在末班電車上懷疑人生,快要哭出來的時候就聊以慰藉,如“幽靈”一般四處漂泊,在霓虹燈的映襯下變得無比“透明”。作者在一天天的頹廢與孤獨中倍感狼狽,但他沒有將問題的根源歸咎于都市的“無情”,而是不停地提醒自己、叩問自己,認為是自己習慣了失去,忘卻了當初努力的方向。我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大可能活成一個“帝國少女”,但很有可能是像《幽靈東京》中的描述那樣,活成一個落寞的“都市幽靈”。
那么問題又來了:作者這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以Ayase為代表的一批“外來人”,他們奔向東京的初衷往往不是為了賺大錢、上大分,而單純地是為了獲取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在這種情境下,與其說作者向往著東京的美好,不如說他把東京當作了一種夢想的寄托,期待在這座城市“描摹出那一天所夢見的景色”。于是可以看到,即便他活成了社會的“邊緣人”,像一個“幽靈”那樣游蕩在都市的暗處,心中的那份執念也沒有使其自甘腐化,取而代之的漫長的自我反思,一會兒“苦笑哀嘆”,一會兒“潸然淚下”,夢想似乎離自己漸行漸遠,但他依然“向著前方”。《幽靈東京》把這種焦灼的心態剝絲抽繭地鋪展開來,為我們還原了一個身居底層、力求改變的“有志青年”,雖然不在同一座城市,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相通的一面。
當Ayase面對高樓憧憬著夢想時,另一位“精神小伙”正漫步于東京的大街小巷、肆意地“放飛自我”,他就是Vaundy。這位00后現役大學生,18歲就憑借驚人的唱作能力在網絡上嶄露頭角,20歲進軍職業音樂界,21歲簽約索尼,可以說是妥妥的“成功人士”。2019年,Vaundy上傳了一篇自己的課程作業,沒想到竟成為其歌手事業的開端,被媒體評價為“新城市音樂的代表作”,這首歌名為《東京フラッシュ(東京Flash)》。
我發現今天介紹的這幾位年輕的音樂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寫“不是情歌的情歌”,《東京Flash》自然也不例外。作者看似描繪了一段言葉之庭式的愛情,主人公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位年長的女性,愿與她一起在都市中四處飄蕩。但實際上,作者是想借這段愛情表達他與都市之間的距離,在他眼里,東京充斥著虛情假意的“附和”與“招呼都不打”的冷漠,他就像個“帝國少女”一樣陷入了百般困窘、快要淪陷的境地。此時,“年長者”的出現拯救了他,讓他“體會到了愛”,甚至到了“已經上癮”的地步。這位“年長者”究竟是誰呢?歌曲的標題早已暴露了一切,那就是“東京Flash”。
在《東京Flash》的MV中,我們可以看到夜幕降臨時,作者從電話亭里走出,自由地穿梭于都市的街頭巷尾,不時留下一個定格數秒的殘影。深夜的東京,伴隨著其輕盈的步伐不斷切換,一幕幕景觀有如Flash動畫連接到了一起。看完這個MV,我想很多觀眾都會把閃回的東京夜景視為作者內心得到釋放的象征,然而,推敲一下歌詞就能察覺,這種“釋放”并不是褒義的。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東京Flash”的吧:擁有“Fake的笑容”,身患“Stage 4的癌癥”(大概就是癌癥晚期的意思),牽著它的手不知該去往何處,明明知道該停下了卻無法自拔。它的外表極具誘惑,背后的真相卻依然是那個不可撼動的“帝國”。與其說作者是被拯救了,不如說更像是“躺平”了,既然無處可逃,干脆就繼續做一個趨炎附勢、放浪不羈的都市游子。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都市人為了適應大都市的快速變化,選擇了拋棄個性的自我保護,在受到大都市迅速轉變而產生強烈大量的刺激反應中逐漸產生了厭倦態度,以至于陷入無目的無意義的牢籠中,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佛系”。相比“帝國少女”的焦慮與“有志青年”的掙扎,《東京Flash》顯然選擇了一種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的生存方式,在都市的洪流中選擇成為一顆隨遇而安的棋子。我無意去評價上述的哪種活法是正確的,只是覺得同樣都是在東京生活,R Sound Design、Ayase和Vaundy三人用各自的音樂為我們呈現了三種不一樣的都市文化,從不同的角度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好”與“壞”。
最后,我想再談一首相對冷門的歌曲。看過《國王排名》的小伙伴對yama這個名字應該會比較熟悉,她正是片尾曲《Oz.》的演唱者。而在沒有成為職業歌手前,她曾與P主くじら合作,推出了以《春を告げる(宣告春天)》為代表的多首網絡歌曲。這些歌曲以東京為母題,致力于展現都市背景下個人的生活和情感狀態。其中有一首歌的曲風十分柔和,我覺得很適合分享給疲于奔命的“打工人”,它就是《クリーム(奶油)》。
這首歌講述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事:夏日漸近,夕陽西下,主人公倚靠在陽臺抽煙,望著遠方的景色,她浮想聯翩。從她的獨白中我們可以推斷,她大概是失戀了,“越過這繁華喧鬧的城”,回憶起過去的往昔,她的心底流露出淡淡的悲傷。不過,我之所以要推薦這首歌,絕不是因為它真的是一首正兒八經的情歌,而是因為在失戀這種傷感的語境下,主人公反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帶給她的溫暖。呆立在陽臺上的她,看見了“陽光浸染出一片暖意”,望見了“孩子們天真地笑著”,雖然還心存疑慮,但就像她所想的那樣:“繞路走過的街道,便是不曾察覺的小小幸福。”自己留戀著曾經的美好,更留戀著這座城市的關懷。作者在歌中勾勒出一幅有別于市井喧囂的微型圖景,刻畫了都市男女的生活情感,也著重表現了都市安靜、祥和且溫柔的另一面。當忙碌的我們試圖從人群中抽身,去尋求一席慰藉時,《奶油》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不同于華語樂壇深入挖掘城市特色的實踐,音樂里的東京沒有知名地標、沒有文化標識,它更像是一種象征,有的只是人與都市之間的復雜聯系,是對年輕一代精神世界的關注。圍繞著這一命題,不同的音樂人給出了不盡相同的回應,有不甘墮落的“帝國少女”,有負重前行的“東京幽靈”,也有隨心所欲的“快閃少年”。我認為,不管作品的主題是好是壞,這群音樂人都對東京這座城市傾注了足夠的情感,使歌曲在好聽的同時,又給聽眾提供了很大的解讀空間,才有了如今我的大段感觸,也為我們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些驚喜。如果你和我一樣身在城市,希望在戴上耳機的時候,你既能從《復雜人生》中汲取更多前行的動力,又能從《帝國少女》中得到一份純粹的理性。
還是那句話,本人才疏學淺,聽過的歌曲還不及城市音樂之萬一。倘若大家珍藏了哪些以城市為主題的良曲,還望在評論區各抒己見~
一點參考資料:
①[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
②[德]格奧爾格·齊美爾:大都市和精神生活,都市文化研究,2007年。
[責任編輯:linlin]